甘肃陇东-董志塬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董志塬位于甘肃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因其黄土堆积最厚、原面最完整,面积最大,加之农耕历史悠久,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美称。


董志塬为黄土原侵蚀地貌,海拔1200-1500米米,黄土层厚150-200米,其原面平坦,原边破碎,南北长87千米,东西宽36千米左右,面积约2260平方千米。有13条较大河沟呈辐辏状向塬心伸入,加之长期的风雨剥蚀,河流切割,形成原高谷深,沟壑纵横,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原、梁、峁、崾岘与坪、川等多级阶状地貌。其中,大小沟壑占总面积的61%,荒坡又占沟壑面积57%。
董志塬早在20万年前后,就有人类活动。其古称“豳地”,商周时,不窑、公刘“教民稼穑”,成为周朝和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诗经》中《诗•豳风•七月》即是描述“豳地”周人劳作的场景。商周时期董志塬被称为“大原”(见于《诗经》),亦称“彭原”(因传说中的彭祖曾居于此)。春秋时为义渠国,唐宋明清时,因庆阳县当时称安化县而称“安化原”,另有“大回原”、“大昌原”等称。清代,此地已成为“四达通冲、贸易辐辏”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至清同治时,左宗棠奏请析置董志分县,始称“董志塬”,沿用至今。“董志”一词史册见于宋代,为铭碑。董志塬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概念,是在1949年后才逐步形成的。
董志塬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控扼萧关”,“襟带秦岭”。西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前后,曾在此数次击退匈奴。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败突厥于此,将战俘安插在边境定居,扩大农垦区域。后世,肃宗亦曾驻此重整军事,率师一举南下剿平“安史之乱”。其北端驿马镇,为唐代驿站,地势险要,曾设驿马关,据载,唐代郭子仪、明代徐达都曾在此屯兵。其腹地肖金镇,属三县交界的咽喉要冲,古有“鸡鸣三县”之说。
中国的黄土沉积与“深海沉积物”、“极地冰芯”被视作记录地球环境变化的三大“天书”。大约在1.9亿年前后,陇东地区还是大湖及其沉积。在距今250万年的新生代第四纪,这里形成盆地(陕甘宁盆地)。此后,青藏高原隆起,阻挡印度洋暖流北上,北方变得干冷,凛烈的西北风将蒙古高原的砂土裹挟南下,漂落于陕甘晋宁,经数十万年的沉积变化,形成如今黄土高原的大概地貌。
黄土,绵软疏松,易于耕种;黄土,性暖保温,易于地气上升。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经济具有很强的自给性,依附土地,简单的再生产,即可取得一定的温饱。鉴于此,尽管历史上董志塬汉羌杂处,战乱频仍,徭役繁复,先民们仍将其农耕传统延续至今。这里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豆类和油料等,被誉为“陇东粮仓”,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原边”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