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黄鹤楼

标签:
旅游城市历史地理文化 |
分类: 长江、黄河 |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自古享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亦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黄鹤楼现存建筑重建于1985年,以清代“同治年间楼式”为原型设计建造。该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当时孙权修筑“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黄鹄矶”建楼用于瞭望守戍,此即为“黄鹤楼”前身。泰始五年(469年),祖冲之撰《述异记》,讲述有人在黄鹤楼遇见仙人驾鹤的故事,此亦为“黄鹤楼”之称谓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崔颢作《黄鹤楼》七律诗,使其名声大噪。唐宝历二年(826年),鄂州城垣大规模改造,黄鹤楼与城垣分离,成为独立的景观建筑。随后的历朝历代,黄鹤楼屡毁屡建,最后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清光绪十年(1884年)毁于火灾。之后近百年,各方人士多次欲重修黄鹤楼,均因各种原因未果。直至1981年重建于故址千米外的蛇山之巅。1985年重建完成后,黄鹤楼成为武汉市地标建筑、“武汉十大景”之首。
黄鹤楼外观五层,内部实为九层,隐寓“九五至尊”之意。其外观“八方飞檐”的鹤翼造型体现出黄鹤楼的独特文化,使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与文化意蕴完美结合。其内文化气息浓厚,收藏有《白云黄鹤》陶瓷壁画、大理石镌刻《黄鹤楼记》、唐宋名人“绣像画”、《长江万里图》,以及当代名人关于黄鹤楼的字画等。
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时写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浓浓乡愁的情绪。这首诗让后来登上黄鹤楼的李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