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雷士德工学院”旧址
(2022-11-10 08:52:29)
标签:
旅游城市文化历史杂谈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位于上海市虹口区东长治路,该建筑兼具英国哥特复兴风格和装饰艺术派风格,是上海近代多元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该建筑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雷士德工学院(The Lester School and 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是于1934年10月建成开学,为一所土木工程类、机械工程类的私立大学,该校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依据侨居上海的英裔建筑师、房地产商和慈善家“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遗嘱出资建造,并因此得名。亨利•雷士德1926年在沪去世,留下巨额财富,据其遗嘱,全部捐出由“亨利•雷士德基金会”托管,用于发展上海的教育、医疗及慈善事业,由其资助建造的事业有“雷士德医学研究院”、“雷士德工学院及附属中学”、“仁济医院大楼”、“上海聋哑学校”等。
雷士德工学院于1942年被日本海军占用,学校因此停办。抗战胜利后,曾一度计划复学,但由于该校舍为日军占用而被国民政府作为敌产没收,并且“亨利•雷士德基金会”因战乱而资金流失严重等原因未能实现,雷士德工学院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原址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后上海航务学院)”所用,1953年又改用为“上海招商局医务室、”,1955年改为“上海海员医院”。
雷士德工学院之建筑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由“德和洋行”设计,“久泰锦记营造厂”承建,其与附属中学共占地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正中六层,地下一层,两侧逐渐降为四层、三层。主入口为尖券门廊,顶部为穹顶塔楼,窗间墙饰竖向线条装饰并伸出女儿墙,墙面呈折线状起伏,以天平、角尺、齿轮、圆规、烧杯等科学仪器与机械图案作为装饰,独具匠心。内部的墙壁、门窗、楼梯、地板和盥洗间十分考究,并装有暖气设备及自动电梯,当时在上海各校属罕见。除教室外,楼内还设有各种工场和实验室,以及大礼堂、图书室、博物室、办公室、食堂、厨房等。
雷士德工学院包括日校与夜校,日校则分学院、附设中专(高中)与初中三部分。学院下设建筑、土木工程、机械电器工程诸课,规定以华人子弟为主要学生,并适当接纳除英、美、法三国以外的其他国籍学生,校训为孟子的“苦心志,劳筋骨”。学院以教师的讲课笔记为教材,是上海唯一不使用标准教育课本的大学。该学院著名校友有:陈占祥(城市规划专家)、徐鹏飞(政界)、曹文锦(香港“三大船王”之一)、梁于藩(外交家)、鲁平(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史久镛(海牙国际法院院长)、盛峻峰,笔名草婴(翻译家)、任溶溶(作家、翻译家)、容永道(原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席、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顾懋祥(中国工程院院士)。
沿途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