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愚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标签:
旅游城市历史文化房产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愚园路位于上海市静安、长宁两区,东起常德路,西至长宁路,全长2775米,是上海市一类历史风貌保护道路、64条永不可拓宽道路之一。
愚园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始筑于1911年,属于越界填浜筑路,初时以道路东端的著名园林“愚园”而命名为“愚园路”,沿用至今。该道路所在区域原为农田,河浜纵横,1860年(咸丰十年),因“太平军”进攻上海,上海道台在静安寺北侧辟筑一条兵道,即现愚园路最东一段,1865年(同治四年),该兵道交由公共租界工部局管理,即为愚园路最早雏形。1899年,公共租界大规模拓展,1911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将愚园路西延伸至江苏路,1913年,继续向西扩筑至长宁路,至此定型。1919-1928年,愚园路沿线陆续兴建众多花园别墅、高档公寓和新式里弄,成为上海最高级的住宅区之一。
愚园路218号为“百乐门大饭店”,是旧时上海最富盛名的综合性娱乐场所,号称“东方第一乐府”。其建于1932年,由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中国建筑师杨锡璆设计,陆根记营造厂承建,取“Paramount Hall”之谐音名“百乐门”。该建筑为“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之一,外观采用美国近代前卫的建筑风格,内部共分三层,底层为店面与厨房,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最大的舞池计500余平方米,三楼为旅馆,室内陈设豪华。是旧上海灯红酒绿、十里洋场的象征,也是旧上海最具代表性的记忆之一。
愚园路350号为“静安寺救火会”旧址。清光绪25年(1899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此设立“静安寺消防分处”,1922年建造此大楼。该建筑原为三层,后历年有扩建加层,遂形成现今自规模,楼顶瞭望塔用于瞭望和观察火情。1942年9月改为“静安寺消防区队”。
愚园路361号为“愚谷邨”,建成于1927年,为一处新式里弄住宅,共有房屋18幢,沿主弄“鱼骨状”排列,砖木结构2或3层,总占地面积150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668平方米。建筑平面为长方形,两侧为三角形山墙,折线屋顶上开多扇老虎窗,上铺有黑色和红色的瓦片;白色水泥砂浆和拉毛外墙,主出入口处有雨厦,墙上开方形门窗,红砖窗楣和窗框。该建筑群当时在质量和环境方面均属上乘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愚园路395弄为“涌泉坊”,源名于“静安八景”中的“涌泉”。其建于1936年,占地0.5公顷,共有15幢三层、行列式布局的住宅和一幢四层独立式花园住宅组成,总弄口设骑楼式券门,具有西班牙式带巴洛克风格。该弄内1号,曾为黄金荣的私人公馆,内有数十房间,豪华气派。“涌泉坊”是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的代表,在上海的该类住宅中具有的开创性的地位。所谓“新式里弄”,是于上世纪初在上海兴起的一种结合中国特点的西化建筑。
愚园路404号为“市西中学”,其前身为“尤来旬学校”,是1869年由中英混合血统的尤来旬女士创办,最初校址在虹口“密勒路”,主要招收在沪年幼失亲的外侨子女。校名先后改名为“汉璧礼蒙童养学堂”、“西童公学”。现址由公共租界公共工程处建成于1934年,环境优雅,建筑古朴,带有美国学院哥特式风格特征。1946年在其基础上,由留美博士赵传家改建为“市西中学”。
愚园路419弄俗称“十样景”,由10幢建筑形制各异的英国乡村别墅风格的花园住宅组成。其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由“沙逊洋行”开发建造。弄堂一弄到底,东西2边各有5幢,并不对称分布,追求宽阔、优美的园林空间。
愚园路488弄为“兰畹”,民国时,京剧大师梅兰芳带剧团来沪巡演,剧组曾住在该弄10号,故此得名。
愚园路520弄为“四明体育弄”,以弄内体育运动活跃得名。其内灰砖铺就的地面上画着一些跳房子,50m跑道等线条,墙上亦有运动类图案。该弄内27号是“顾炳鑫旧居”。顾炳鑫,上海宝山人,早年创作版画与漫画,中年从事连环画创作并研究古代版画及线描,被誉为“新连环画的开拓者”。
愚园路532弄为“柳林别业”,洋房分两排分布,每幢房屋面积都在600平米左右,带有大花园,大多居住着“72家房客”。
愚园路483弄为“愚园坊”,弄内12号为邓演达当年在沪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1931年8月,邓演达在此讲课时,因叛徒出卖被捕。邓演达,广东惠城人,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曾参加辛亥革命,出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出师北伐等。
愚园路579弄为“中实新村”,弄内44号为原上海市委书记“刘晓故居”。该新村为新式里弄住宅,砖木结构,红瓦四坡屋顶,一面作封檐山墙,里面装饰简洁,水平带状的浅色粉刷与清水红砖的窗间相间,南立面中部设跳出阳台,底层有小庭院。
愚园路608弄为“文元坊”,新式里弄,建造于1938年,砖木结构。弄内两侧建筑风格各异,一边单体,一边连体。有为西班牙式,设券柱外廊,作断檐山墙;有外墙为水泥拉毛饰面,清水砖墙窗框;底层均有庭院。弄内有“华三川旧居”,其为浙江镇海人,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曾担任中国美协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少年儿童出出版社专业画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愚园路684号为“朱氏兄弟住宅”,是一栋法国外廊式建筑风格的花园别墅,三层,建于1920年前后,占地1984平米,建筑面积870平米,红瓦陡坡屋面,底层南侧是都铎式拱廊,二层有外走廊,做宝瓶栏杆。屋面设棚屋式老虎窗。1937年,当时的“纸业大王”朱学仁、朱学义兄弟等人创办“美伦毛纺厂”时,购入该住宅。1949年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此处为长宁区人民法院使用。
愚园路749弄内是一处隐秘的别墅住宅群,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共有2-3层各种风格的花园洋房22幢,房屋平面布局与同时期传统大宅相仿,规格和档次介于私家豪宅和新式里弄之间。其中,63号是汪精卫政府警政部部长李士群住宅;65号是汪精卫政府上海市市长周佛海住宅;67号是汪精卫政府特工总部警卫队长吴四宝住宅。该弄堂入口低调,内有乾坤,巷道交错,仿若迷宫,被称为“最隐秘”、“最狡黠”的弄堂。现今,这些住宅已成为“七十二家房客”混居的场所。
愚园路750弄为“愚园新村”,早年是康有为“游存庐”原址。1914年,康有为退出政治舞台,从京城到上海来做寓公。1921年在愚园路购地10亩,自建花园住宅“游存庐”,并在此度过晚年生活。1930年,由“浙江兴业银行”购地建造29幢假四层联立式洋房,总建筑面积约3190平方米。弄内11号曾为“沈钧儒旧居”。
愚园路753号为“洛公馆”,是洛克菲勒家族在沪的私家花园,始建于1912年,次年竣工。公馆建成后,作为当时美国的投资家在上海聚会的私人会所,一时声名显赫。1949年后,由上海警备区接管。

愚园路838弄为“唐氏花园住宅”,建于1930年,新古典主义双联式花园住宅。
愚园路851号为“陈鹤琴旧居”,建于1930年,为欧式独立花园别墅,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曾在此居住。
愚园路858号为“杨氏住宅”旧址,,建于1923年,为欧式独立花园别墅,局部带有巴洛克风格,近代著名药物学专家杨树勋曾在此居住,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愚园路1015号为“周作民住宅”旧址,是一处现代建筑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约建于1930年,砖混结构,立面简洁,局部为双联组合券窗,底层面向花园设大面积落地长窗,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40年前,创建“金城银行”和“太平洋人寿保险”的主要发起人周作民在此居住;1940年后,周佛海的亲信、汉奸钱大魁居住在此,1945年前夕,钱大魁逃往台湾,将此房产赠与杜聿明;1947年,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也曾在此居住。1949年后,先由上海警备区通信部接收使用,后转由长宁区工商联和民建长宁区委使用。
愚园路1018号为“愚园百货公司”,前身是长宁区江苏路邮局物流中心。大楼内部结构与装修保存较好,老式立柱、拱门清晰可见,超大的落地窗让内部的设计一览无遗。
愚园路1032弄为“岐山村”,内有建筑风格各异的三层花园住宅和独栋花园洋房,墙面有清水红砖、清水青砖、水泥拉毛和鹅卵石贴面等多种风格。建造于 1924-1931年间,以周武王发祥于“岐山”的典故命名。其中,弄内111号钱学森曾在此居住(其外公家);15号是爱国将领“杜重远住宅”旧址; 25号为电影演员“祝希娟住宅”旧址。
愚园路1088弄为“宏业花园”,始建于1900年前后,由独立式花园别墅、联列式花园别墅及石库门老式里弄住宅等建筑组成,为北洋军阀段祺瑞之子段宏业的产业,并由此得名。其中,103号为钢琴家“顾圣婴旧居”。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愚园路1112弄4号为“蒋光鼐住宅”旧址,建于1928年,是一幢带有巴洛克风格的三层建筑。蒋光鼐为国民党陆军上将、“十九路军”总指挥,建国后任纺织部部长。
愚园路1136弄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弄内建有多幢欧式独立、双联花园别墅。其中,31号为“王伯群住宅”,是一幢维多利亚哥特式城堡建筑,建成于1934年,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建筑面积2159平方米,是旧时沪上最为著名的花园住宅之一。王伯群,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曾创办大夏大学,担任交通大学校长。汪伪时期,此处曾是汪精卫在上海的行宫,故又称“汪公馆”。1960年后,此处成为“长宁区少年宫”。另外弄内30号曾为国民党元老陈友仁居住。
愚园路1210弄为“沪西别墅”,是一处闹中取静的花园住宅区。其外观上延续当时沪上最为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而内部则空间丰富,厨卫设备同样一应俱全,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愚园路1249弄2号楼为“丰田纱厂干部住宅”旧址,类日式建筑风格,又接近欧式别墅,建于1926年。日本人丰田佐吉1921年在苏州河畔创立“丰田纱厂”,为安置工厂日籍员工,在愚园路和安西路分别建造干部住宅和普通员工住宅。丰田佐吉在上海赚取第一桶金,其子后来创办著名的“丰田汽车”公司。
愚园路1292弄为“桃源坊”,内由简约欧式风格花园别墅和三排联列式建筑组成,建于1934年。著名进步政治家沈钧儒曾在弄内51-53号居住,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愚园路1293号为“俭德坊”,内有原国民党中将“吴的旧居”。吴石是中共打入国民党内部的重要人物,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被毛泽东称为“密使1号”。
愚园路1315弄4号为“路易•艾黎旧居”,是一幢独立式三层花园住宅。1922-1938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此居住。当时其担任英租界工部局工业科督察长。1934年,其加入马克恩主义学习小组,与共产党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袐密为红军购买医疗器械,该住处也成为中共党员的接头地点和避难所。路易•艾黎是百年来在中国时间最长、对中国贡献最大的国际友人。抗战中其发起并领导中国工合运动,组织几万难民生产军需民用产品,扩大了中国在盟国的影响。
愚园路1320弄为“新华村”,内有英国式独立花园洋房4幢,占地11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40平方米。建于1925年。其中,新华村1号(现18号楼)为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旧居”,独立式花园住宅,砖混结构假四层,清水红砖外墙,山墙细鹅卵石墙面。该建筑原系外侨私人产业,1948年,董竹君购入该住宅,作为地下党活动地点。是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愚园路1352弄为“联安坊”,由4幢具有巴洛克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组成,总建筑面积1428平方米左右。建筑均为坡瓦屋顶、清水墙面假四层楼房,建于1926年,其内5号楼为“农工党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会址”、“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二中全会旧址”,章伯钧曾在此居住。
愚园路1376弄为“享昌里”,是一处外廊风格装饰的新式里弄。建于1925年,住宅分列5排,共25幢,建筑总面积3584平方米,是愚园路上最为著名的红色弄堂之一,其中34号为“《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瞿秋白、陈独秀、罗亦农等都曾在此工作和居住。“亨昌里”由先施、永安两大公司合股建造,当年供两公司高级职员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