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兽首篇)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教育图片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于2022年秋季在闵行区博物馆由其与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共同举办。

“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分为“盛世重逢”和“华美赓续”两大部分。其中,“盛世重逢”围绕清代圆明园海晏堂“生肖与计时”的设计主题,展示作为“水力钟喷泉口”的十二生肖之马首、牛首、猪首、虎首、猴首五座青铜兽首,讲述圆明园兽首曾经的辉煌,以及流失海外后又重归故里跌宕起伏的故事。“华美赓续”则展示海外回流的40余件商周、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的珍贵青铜文物,按照器物的使用功能和价值,又分“鸣钟列鼎”、“走斝飞觞”、“秉旄仗钺”、“焚香顶礼”四个单元。
所谓“十二兽首”,原是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水力钟喷泉”喷水口。其将东方“时辰和生肖”与西方的“喷泉和计时”巧妙结合,精选材质、精密设计、工艺精湛,是艺术与科技的深度结合,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完美交融,彰显了清代盛世的科技水平。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圆明园北部的长春园内,“海晏堂”落成,该建筑整体仿造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又在建筑中大量应用汉白玉,雕刻精美花纹,内部装饰也采用大量的西式家具与陈列方法。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海晏堂”主体建筑外的十二生肖铜兽首大水法(“水法”即为人工喷泉在清朝时之称谓)。
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在观赏西洋图画时,看到图中绘制有西洋水法样式,颇觉好奇,遂请教于西方传教士、宫廷画师郎世宁(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意大利米兰人,擅长绘画,康熙五十四年来华)。乾隆在了解详情后,兴致更是盎然,欲觅得西洋能人在圆明园筑之。于是,郎世宁推荐了同为传教士的数学家蒋友仁(原名伯努瓦•米歇尔,法国欧坦人,乾隆九年来华)。蒋友仁广泛征集建议,反复实验,埋头苦干,改进各种喷水机械,最终完成“大水法”草图。
设计“兽首”铜像作为喷泉出水口,“十二生肖”题材来自中国本地,雕塑技法却又接近西方,如此创意,既可降低统治者对西方事物的排斥,又能达成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各件兽首的造型力求写实,栩栩如生,同时在设计上海纳百川,如其中,“牛首”的犄角造型更接近于常用于西班牙斗牛的北非公牛,而“猴首”的形象则颇为接近东方传统认知,制作成类似《西游记》中美猴王的形象。
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但因圆明园占地广阔,景群分散,而且水域浩荡,因此,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建筑得以幸免于难。同治年间,清政府曾试图重修该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再遭浩劫,并且抢劫范围较上次更广。“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即是此时遭抢被盗。此后,这些“兽首”一直流落于海外,直至百余年后现世。
1985年,一位名叫查尔斯的美国古董商人,在加州的棕榈泉市从退休警察威廉•布莱克家中,以每尊1500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虎首”、“马首”与“牛首”三尊铜像。当时,“虎首”、与“马首”被用作花园水龙头,“牛首”则被悬在盥洗室用作挂钩。据布莱克说,该别墅最早的主人“曾进过中国的皇宫,坐过中国皇帝的龙椅”。
1987年,在纽约的苏富比拍卖场,流失后的“猴首”和“猪首”首次公开露面,分别被拍出16.5万美元和15万美元。
1989年,“虎首”、“马首”与“牛首”现身伦敦苏富比拍卖会,分别以13.75万英镑、18.15万英镑、14.85万英镑的价格成交。
2000年4月,“牛首”和“猴首”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公开拍卖,分别以740万港币和700万港币的价格成交。次月,“虎首”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进行公开拍卖,以1400万港币成交。
2007年,“马首”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6910万港币的价格成交。
目前,“牛首”、“虎首”、“猴首”被保利集团购买后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马首”“猪首”被何鸿燊先生购买后捐赠给国家,现藏于圆明园管理处;“兔首”和“鼠首”由法国的皮诺家族买下,无偿捐给中国,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至此,现世的7座兽首铜像,已悉数回归国内,剩余“龙”“蛇”“鸡”“狗”“羊”5座兽首,尚且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