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永嘉路风貌保护道路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房产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永嘉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黄浦区,东起瑞金二路,西至衡山路,全长2072米,是上海市一类历史风貌保护道路、64条永不可拓宽道路之一。
永嘉路由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20年,最初以法国邮船公司职员“西爱咸斯”之名命名为“西爱咸斯路(Route Herve de Sieyes)”,1943年,改名永嘉路。沿路高大的悬铃木掩映着花园洋房、石库门里弄、现代公寓、新式里弄洋房等各类建筑,其中不乏众多名人故居。
永嘉路291弄为“慎成里”,建于1928年,旧式里弄,砖木结构,建筑120幢,总建筑面积15900平方米,是当时法租界、西爱咸斯路上最大的一处石库门里弄,目前这里尚有90个门牌号,是上海迄今保留较为完整的石库门建筑弄堂之一。其中65号曾为沪江大学教授、建筑科主任、国民政府内政部营建司司长“哈雄文住宅”;66号为江苏省委旧址,上海百年老店乔家栅的老板王汝嘉也曾居住于此。
永嘉路321弄为“集益里”,是一处建于1939年的新式里弄,砖木结构,共12幢建筑,总建筑面积2023平方米,其中,8号为张澜、叶笃义旧居。
永嘉路345弄建于1933年,旧称“庸村”,其中3号为纱业巨头“闻兰亭住宅”旧址,6号为国民政府行政院委员“沈翌青住宅”旧址,后作上海滑稽剧团办公之用。建筑为法式建筑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33年。闻兰亭,江苏泰兴人,少时在靖江的棉花店学徒,学艺颇精,后至上海,不数年便在纱界崭露头角。1912年,在南京路“集益里”创办“纱业竞智团”,后又组建“纱业公会”,任会长,成为中国纱业巨头,还曾与虞洽卿共同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永嘉路371-381号为“南国艺术学院”旧址,是一处新式石库门建筑,建于1927年,这里是中国戏剧发展历史上“南国社(艺术学院)”的诞生地,徐悲鸿、洪琛、徐志摩等都曾在此执教。社团发起人为著名的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田汉,其与欧阳予倩、洪琛共称为中国现代剧三大奠基人,当时田汉也正是在此居住。
永嘉路383号为“孔祥熙、宋霭龄住宅”旧址,建于1926年,为英国乡村式别墅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假三层,外观为陡峭的坡屋顶,南北两立面各有一半露明木构架,拉毛水泥外墙,仅在墙角处和烟囱处采用清水红砖砌筑,由中国近代建筑师范文照设计。建国后曾被上海电影译制厂使用,《悲惨世界》、《佐罗》、《简爱》等电影就是在此译制。现为上海文化和旅游局执法总队。
永嘉路387-389号为一处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由“中国营业公司”承建于1932年,原为比利时商人“鲁义士”住宅,后作为荣氏家族荣智勋的住宅。该住宅为二幢风格相近的建筑,假三层,双坡顶,双坡形老虎窗,二层之上有红色半露木构架,水泥拉毛与清水红砖墙面,造型简洁。
永嘉路396弄为“正番小筑”,建于1941年,由业主陈止蕃建造,故取名“止蕃小筑”,后被叫成“正蕃小筑”。弄内分5排共10幢现代联体式别墅,每幢均为三开间平顶建筑。《中国摄影史》作者、著名摄影师郎静山,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重庆返回上海,就居住在“正蕃小筑”8号底层,拥有两间房及一间亭子间,面积近70平方米。
永嘉路500弄为“思齐新村”,建于1940年,现代形式花园住宅3幢,占地面积713平方米,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建筑为三层混合结构,平面呈V字形,四层西北角退为屋顶平台,北面二至四层有横向通长窗框,窗间墙贴灰褐色面砖。红瓦坡顶,黄色水泥拉毛墙面。现为民居。
永嘉路501号为“宋子文住宅”旧址,建于1928年,是一处带有德国城堡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该建筑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假三层砖木结构,双坡平瓦屋顶,建筑外墙面为灰色卵石,底部被处理成粗石基座。上世纪40年代,宋子文曾在此居住,现为上海老干部活动中心。
永嘉路511-579号为“西爱咸斯花园(Sieyes Garden)”,以旧时该道路名称而命名。
永嘉路555号原为英国人“艾维斯特住宅”,后为翻译家“罗玉君住宅”旧址,建于1932年,由“赉安洋行”设计,典型的德式建筑风格。建筑外墙铺满了黑色的砾石,红色的四坡转折屋顶,屋檐下和墙面上装饰着红砖。罗玉君,四川岳池人,文学翻译家, 1933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但任山东大学、华西大学、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译有司汤达《红与黑》、乔治•桑《安吉堡的磨工》、雨果《海上劳工》、莫泊桑《我们的心》等作品。上世纪60年代,罗玉君、李珩夫妇居此二楼。李珩为原上海佘山天文台台长,曾参与设计建造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项目。
永嘉路569号为一处法式风格的花园洋房,始建于1932年,为中国染料化工业的创始人之一“吴光汉住宅”旧址。该建筑占地约833,其中花园面积近600,总建筑面积约386.4,假三层,砖木结构,洋房背面沿街,南侧为花园,主楼朝南被花园包围,与两栋辅楼相辅相成,由当时与邬达克齐名的法国“赉安洋行”设计。
永嘉路580弄为“永嘉新村”,建于1947年,为现代式花园里弄住宅,砖木结构,共23幢建筑,东西向排列,总建筑面积为19402平方米,原为交通银行的职工宿舍。永嘉新村的单元建筑面积标准较之前的花园式里弄有所降低,更加注重居住功能,形象也趋向简洁,但从建筑形式和总体环境上,其仍具有独立式花园住宅的一些特征,故此永嘉新村是上海市近代公寓式花园里弄的典型代表,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永嘉路588号、590号为一处法式风格的花园洋房,建于1931年,最早为法国建筑大师“赉安”设计建造用于自住。1945年转让给当时的“纺织大亨”吴昆生。“赉安”于1920年来沪,1924年创立“赉安洋行”,为近代上海留下众多优秀建筑。
该建筑形体自由,砖木结构,坡屋顶,水泥拉毛外墙,占地面积1280平方米,由主楼、辅楼和花园组成,其中,主楼建筑面积463平方米,辅楼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花园面积约900平方米。主楼三层,平屋顶,遮阳板突出,女儿墙边饰水平线条,局部墙面饰连续几何形图案,彩圆转角。2015年8月,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永嘉路600号为民国女画家“唐蕴玉住宅”旧址,为一处三层砖混结构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36年,主立面带有现代特征,顶部板墙遮盖住后部的红瓦屋面,后部坡顶极为陡峭,两面开有棚式老虎窗。现代油画家唐蕴玉于1942-1972年曾在此居住。唐蕴玉,江苏吴江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女子学校美术科西画专业,1930年赴法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专攻油画。归国后在上海多所美术学校执教西画,同时致力创作。
永嘉路617号始建于1906年,是民国时期爱国商人、禽蛋大王“阮雯衷住宅”旧址。该建筑占地面积611,建筑面积563.52,其中主楼面积411.27,正面有两个入口。东侧辅楼两层,建筑面积152.25,内有车库、保安室、司机专用楼。
永嘉路623号为一处花园住宅,建于1928年,该建筑为假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主入口拱形门洞,用红砖砌逐层内凹线条;二层顶局部退为平台,前后有花园。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顾毓琇于1945-1949年在此居住。顾毓琇以“非线性控制”研究饮誉国际应用力学界,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首任工学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校长,曾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永嘉路630号为一处两层砖混结构的混合式花园住宅,具有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建筑建于1925年,立面装饰较为丰富,红瓦坡屋顶。二楼卧室阳台后的门窗洞则采用帕拉迪奥式构图,外立面为干粘豆石墙面,朝向花园的主立面设有变形的古典柱式、券形装饰、敞廊和大面积落地窗.底层起居室大面积窗洞以及入口门洞均采用英国哥特式建筑的平尖券。而粗短柱又带有“新罗马风”风格的意味。门窗套为白色,与墙面的材质色彩形成强烈对比。现为“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2005年10月,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永嘉路760号为国民政府司法院委员“张佐承住宅”旧址,是一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建于1932年,建筑占地面积250平方米,为三层砖木结构,组合型双坡屋面较为平缓,东侧设有烟囱,屋面和部分窗楣铺设红色筒瓦。主立面采用复合的西班牙建筑装饰元素,以双重圈齿形的宽线脚装饰檐口和阳台栏口,底层采用三联拱券柱式外廊,花园入口采用典型的西班牙风格门头样式。
永嘉路与太原路交汇口有一幢现代仿民国时期的建筑,大楼被“绿植”包裹,堪称“魔都版”绿野仙踪,别具特色,被称为沪上“网绿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