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文物之“九旒冕”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教育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九旒冕”为明代文物,1969年出土于山东邹城九龙山“鲁荒王”朱檀墓,是一件亲王级别的旒冕,现珍藏于山东博物馆。

“九旒冕”由冠武、綖板、旒、金簪等组成,主体为藤篾编制,通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23.5厘米,筒径18.5厘米;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冕的顶部有“綖板”,綖板前圆后方,綖板上面涂着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前后共垂9道旒,每道旒上计有9颗红、白、青、黄、黑五色玉珠,共用珠162颗。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两根丝绳是黑颜色的,叫做“玄紞”。丝绳垂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材质是黄玉。冕左右下垂的两块玉,即所谓的“充耳”,表示对于谗言可以充耳不闻。
旒冕是古代帝王、太子或亲王在出席隆重大典之时所戴的礼冠。朱檀谥号为“荒”,所以被称为鲁荒王。据载,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郭宁妃的第十子,出生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出生两个月后,在襁褓中被受封为鲁王。年少之时,朱檀聪慧好学,喜爱经史诗歌,知书达礼。但从明洪武十八年后,朱檀却突然性情大变,痴迷于炼丹长生等道家之术,最终因此导致双目失明,伤及性命。朱元璋对其出于怜惜,为之修建超豪华的陵墓,陪葬冠冕服饰、彩绘木佣、书画珍藏等6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