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余庆路风貌保护道路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房产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余庆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北起淮海中路,南至衡山路,全长768米,为上海市一类历史风貌保护道路、64条永不可拓宽道路之一。
余庆路由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上世纪20年代初,初时以曾任法国驻沪领事“爱棠”之名命名为“爱棠路(Route Edan)”,1943年改名“余庆路”。沿路为上海著名住宅区,蛰居一隅,大隐于世,静谧而优雅。
余庆路4号为汪伪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任援道寓址”旧址。
余庆路80号为“邵式军住宅”旧址,也称“新四军采购供给站旧址”,是一幢西班牙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于1932年。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红瓦小坡顶,占地面积255平方米,设计平面布局自由,注重功能,形式简洁。因其主楼有扇雨廊又尖又斜,楼身雪白如飞机而又名“飞机楼”。
邵式军,祖籍浙江余姚,母亲盛樨蕙是盛宣怀的四女儿,世代官宦人家,是盛宣怀外孙、蒋百器的女婿,曾为日伪苏、浙,皖税统局局长,期间大发横财,自己开办了银行、工厂、商行、当铺等。邵式军充当汉奸后,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经常为新四军办理、购置药品、文化用品、被服装备等事宜,邵家也成新四军在上海秘密采购供应站。1945年邵式军携带黄金数百条、现金10多亿,以及大批武器投奔解放区,弃暗投明。1949年后,该建筑曾为部队招待所,现为一处餐厅。
余庆路134-156弄原为“爱棠新村”,现称“余庆新邨”,建于1940年,内有24幢建筑,其中5幢花园住宅,建筑面积9226平方米,是一处公寓与花园洋房并存的新式里弄。住宅单元类型丰富,机平瓦坡屋顶,水泥粉刷外墙,底层及窗间墙局部有红色面砖装饰。其中。146弄11号为“大中华造币厂”高管寓所,砖木结构,三层,建筑采用的现代派风格典型手法,外观简洁,是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
余庆路146弄为“爱棠新村”,是一处公寓与花园洋房并存的新式里弄,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其中,13号为“陶行知故居”,是一栋三层楼的连体花园别墅,1945年后,陶行知先生回到上海,便居住于此。
余庆路146弄13号在抗战胜利后,来自重庆的实业家、“昆仑影业”公司股东之一的任德宗购入,作为“昆仑影业公司”总部所在。“昆仑影业”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巅峰,《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皆出自于其。
余庆路182号为国民党将领“王良仲住宅”旧址。
余庆路189号为“华侨公寓”,公寓高8层,建筑面积4284平方米,共35套住房。该建筑建成于1958年,由上海中华企业公司建造,是1949年后上海新建的第一幢高层建筑。当时,因国家外汇紧缺,所以购买“华侨公寓”须使用外汇,故此这也是中国第一处外汇公寓,也被称为“爱国大楼”,当时为鼓励更多华侨、归侨、侨眷购买,公寓的建造标准非常之高。
余庆路与康平路口一带称为“爱棠大院”,建于1938年,是中共上海市委所在地,也称“康办”(康平路市委办公厅),又称上海“中南海”。
余庆路190号最早是建于1938年的“土家湾孤儿院”,后为“华东保育院”,现为“上海市机关幼儿园”,是一幢现代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该建筑分主楼和附楼,主楼三层,附楼原二层,主楼入口处采用柱子架空,形成入口门廊,形体简洁,外立面无过多装饰,基本呈现代建筑风格。上海市第一、第二任市长陈毅和柯庆施都曾于此居住。
余庆路与淮海中路、天平路、兴国路以及武康路交会处,矗立着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武康大楼”,状如巨轮,8层建筑,砖红色,由匈牙利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已成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画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