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文物之“战国虎钮錞于”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地理杂谈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战国虎钮錞于”为战国晚期文物,1989年发现于重庆万州甘宁乡,由重庆博物馆收藏,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錞于”是古代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清响良久”、“声震如雷”,两军交战或祭祀、娱乐时“以金錞和鼓”,“击鼓鸣金”中的“四金”即为錞于、镯、铙、铎,多与鼓配合。其形制多“略呈椭圆筒形”,肩围大而腰围小,顶上钮(或无钮),或为无饰环钮、桥钮,或作虎、马、龙、凤形钮,其中,以虎钮最为多见,故常有“虎钮錞于”之称。其起源于春秋,盛行于西汉,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多地均有发现,其中因“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成为最具“巴文化”特征的乐器。
“战国虎钮錞于”通体高68cm,上径36cm,底径28cm,重30公斤,因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而被称为“錞于王”。其顶上的虎形钮栩栩如生,虎腿以漩纹勾画出神物特征,更精彩的是其虎钮处隐藏着“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鱼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五组“图语”,是研究“巴文化”极为重要的资料。

前一篇:上海市-长乐路风貌保护道路
后一篇:上海徐汇-岳阳路风貌保护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