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文物之“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地理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曾侯乙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第一件文物,为陪葬器物,其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头部可以转动,腹内可以储物。通体以黑漆为底,颈部与腹前用红漆彩绘鳞纹,间以黄色小圆圈,翅膀与尾部以红、黄相间的配色描画出锯齿状带纹,足部绘成龙身鳞纹。最为精彩的是在腹部两侧,各以绹纹和红线辟出两个长方形区块,绘有佩剑武士随着鼓声起舞的图案、神兽持长槌奏击编钟的图案,这使现代人首次了解到编钟的演奏方式,以及古代宫廷乐舞场景。该器物被发现时,正在西室的水面上漂浮,宛如活物,充分展现出中国古代绚丽的漆绘艺术。
“曾侯乙墓”是一座战国早期大墓,墓主人是名为“乙”的曾国国君,墓中文物共出现208处刻有“曾侯乙”字样的铭文,因此习惯上称墓主人为“曾侯乙”,墓葬墓也被称为“曾侯乙墓”。墓葬分为西、北、中、东4个椁室,呈不规则多边型,共出土15000多件文物,其中,由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编钟、编磬、琴、瑟、排箫、篪等乐器组合,以及精湛工艺制作的、拥有奇特形状的玉器、漆器等,完整地再现了古代贵族礼乐制度中的钟鸣鼎食以及先秦时期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