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文物之“曾侯乙铜尊盘”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曾侯乙铜尊盘”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为一套酒器,由铜尊、铜盘组成,铜尊装酒,铜盘盛冰,起到冰镇保鲜的作用。其中,尊高30.1厘米,重9公斤;盘高23.5厘米,重19.2公斤。该器物采用“失蜡法”铸造,镂空纹饰看似云朵,实则由无数龙蛇组成,尊颈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的豹,身体亦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腹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共装饰有28条龙、32条蟠螭。盘身的4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抠手下有八条镂空的夔龙;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别致,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蟠螭48条。
这些纹饰使“尊盘”成为一套造型端庄、纹饰精巧的艺术珍品,鬼斧神工的工艺,堪称2400余年前的高精密制造,是战国时代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失蜡法”是青铜冶铸史上的重大发明,现代称之为“熔模铸造”。其原理是在蜡做的模型之外浇淋耐火材料(如泥浆),待干透形成铸范后,通过高温煅烧使蜡融化流出,整件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向内浇注铜液。铜液冷却后将泥范脱落,形成铸件,再焊接到本体上。整个“尊体”使用了34个部件,通过56处铸焊连成一体,“铜盘”使用了38个部件,经由44处铸焊连成一体,铸造、组合工艺都极其繁复。
前一篇:上海-安亭人文艺术馆(黄歇渡)
后一篇:上海-嘉北郊野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