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文物之“战国曾侯乙编钟”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战国曾侯乙编钟”由钟架、钟体和挂钩附件等组成,总重量达4421.48千克。其中:
钟架为铜木结构,可拆装,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横架,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 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
钟体共六十五件,总重2567千克,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大小不等,其高20.4-152.3厘米,重20.4-203.6千克。上层3组为钮钟,19件,立柱是圆木;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
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件,编钟出土时,附近还有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槌和两根彩绘木棒,为敲、撞钟之用。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恢弘的一套编钟,也是全世界至今已发现最庞大的乐器,其代表着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国青铜时代巅峰的艺术精品,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战国曾侯乙编钟”使用“浑铸”、“分铸”方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装饰的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运用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技法,整个铸造过程中,合理的设计、科学的锡、铅、铜等合金材料配比,以及杰出的铸造技术,庄重肃穆,精美壮观。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00多字铭文,其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曾侯乙墓与编钟同时出土“曾侯乙编磬”,亦是打击乐器。磬架青铜铸造,高109厘米,长215厘米,以两个长颈怪兽为座,上面放置两根饰有错金花纹、两端有透雕龙形的圆杆为横梁。
编磬共有磬块32件,由石灰石或大理石磨制,32件磬块分上下两组悬挂于横梁之上,音色清脆明亮。这套编磬音域跨三个八度,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与编磬一同出土的还有演奏编磬的两个木槌及装磬块的漆木匣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