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九江路风貌保护道路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九江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南京西路、黄河路口,全长1553米。
九江路辟筑于19世纪50-60年代,是上海开埠前最早通往黄浦江的土路之一。初时由外滩筑至今湖北路,由于靠近黄浦江纤道,名“打绳路”、“纤道路”,1862年前后改为“杭州路”。之后再延伸到西藏中路,1865年,正式被命名为“九江路”,俗称“二马路”。1999年,该路再向西延伸325米,至南京西路、黄河路口。其东段是租界时代外资银行和洋行的集中地,最早有九江路1号的“阿加刺银行”和与其毗邻的“有利银行”,其后美资花旗银行、大通银行,日资三井银行、三菱银行、住友银行,荷资安达银行,德资德华银行等均开设于此,另有华资的华侨银行和聚兴诚银行等,九江路也由此被誉作“中国的华尔街”。
九江路最东端南北分别矗立着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和“台湾银行大楼”旧址,门牌号分别为中山东一路15号、16号。
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是一幢高三层的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其建于1902年,建筑以法国凡尔赛宫花园内的“小特里阿农宫”为原型,外立面圆拱窗上方的人物浮雕依然清晰完整。1903年华俄道胜银行在此办公,如今这里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及上海黄金交易所。
台湾银行旧址建于1926年,造型为简化的希腊神庙建筑式样,底部敦实而上部轻盈。大楼原为台湾银行大楼旧址,现为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九江路41-45号为花旗银行上海分行旧址,其设立于1902年,是美国最早在华设立的银行。当年其业务仅次于汇丰,
九江路50号为原“日本三井银行”旧址,后为旧上海市政府直属金融机构“上海公库”所在地。1934年建造,立面中部饰贯通四层的六边形巨柱。大厅高两层,四周作跑马廊,简约的中国藻井式天花,中央为玻璃天棚。“上海公库”是旧上海市政府的直属金融机构,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代理市政府发行债,票及还本付息、保管市属各机关及公共团体之财产、基金等。现为中国建设银行上海第五支行、新华传媒公司等单位使用。
九江路53-69号原“中四大楼”旧址,建成于1936年。大楼坐南朝北,混合结构, 1955年由房管部门管理,曾经由上海第一纺印公司印染中心试验室、黄浦区大楼经营公司等单位使用,现为古象大楼。
九江路80号为安利大楼,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七层,于1907年建成。大楼平面形式呈梯型,是简化的古典式样(英式)建筑,主入口在四川中路、九江路口转角处。大楼层间有带状白色水泥嵌饰;房屋外墙为红色清水砖墙表面,石灰勾缝;大楼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现为上海晶通化学品有限公司。
九江路89号为原“江川大楼”,曾为德华银行旧址。大楼于1916年竣工,1988年加建两层。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为花岗岩饰面,采用贯通三层的科林斯柱式,为新古典主义风格,无基座,入口处饰巴洛克式山花。德华银行于1889年成立于上海,由德国13家银行联合投资组成,是德资在华经营活动的中心机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该行即停业清理。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国民党政府指定银行接受清理。
九江路与四川中路交汇口的东亚银行大楼(四川中路299号)建成于1927年,此后一直用作东亚银行的经营及办公场所。大楼初期为地上七层,后加建一层,是“装饰艺术派”风格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立面形式简洁直接,采用复古的轮廓,使用现代的几何装饰图案,辅以黑白拼花大理石等装饰,线条简洁、色彩明快。1999年,该大厦被上海市政府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九江路111号为“大陆大楼”旧址,建于1932年,是民国时期“大陆银行”旧址。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强调竖向构图,装饰艺术派风格。底部两层花岗岩砌筑,窗洞口上下连通;中部与顶部略有后退,形成对称的层次感;女儿墙和基座上的门窗檐口有几何图案装饰。现为上投大厦,为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上海信托)所用。
九江路168号为原“礼和洋行”旧址,“礼和洋行”曾是远东最著名的德资企业,总部设在汉堡。九江路的办事处曾是上海公共租界中最大的建筑。礼和洋行是汉堡轮船公司、德国克虏伯炼钢厂、蔡司光学器材厂及美国古特立汽车轮胎等企业的中国代理商,以进口德国重型机械、精密仪器、铁路和采矿设备以及军火闻名。193-1937年,国民政府曾通过其从德国订购巨额军火。
九江路201号为基督教“圣三一堂”,该教堂曾是英国圣公会设立的侨民教堂、圣公会华北教区主教座堂、中华圣公会主教院主教座堂,现为中国基督教三自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两会”)总部附属教堂。其始建于1847年,1866-1869年重建,外观为哥特式。因红砖砌筑,俗称“红礼拜堂”。
九江路219号原教会学校(同仁医院、百乐饭店),建于1928年,现为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三自会。
九江路200号-218弄公寓
九江路230号为“大生公司大楼”旧址,该大楼是大生纱厂设在上海的办公大楼,建成于1920年,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平面近似呈梯形,平屋顶,外墙为素色水泥粉刷。立面造型简洁,采用经典的“三段式”构图,外观设计简洁,构图严整,为简洁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大生纱厂是张謇于清光绪21年(1895年)创办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其事业虽然主要立足于南通,但影响却波及于全国并传之于后世。
该大楼于2015年8月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九江路250号为中国侨民商业银行上海分公司旧址,该银行前身为设立于民国32年1月的、以利用侨胞资金为发展西南实业为宗旨的金融公司。总部设在云南昆明,民国35年7月成立上海分公司。民国37年8月该公司改组为中国侨民商业银行,上海分公司改为上海分行,1949年9月停业。
九江路334号为大陆商场、慈淑大楼。1892年英商哈同购入该地皮,1930年租赁予“大陆银行”新建商业大楼。大陆商场建成后,正值“九一八”事变之后的爱国热情高涨时期,商场租给“中国国货公司”。但因竞争激烈,难以为继,于1938年将“大陆商场”让出,改名慈淑大楼。1932年“大陆商场”三楼成立了一家“申报流通图书馆”,首任馆长为李公朴,出借的都是进步的社会科学、文艺类书刊。抗战前这里曾是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办公的地方。
九江路663号为人民大舞台,其前身为落成开业于1909年12月 (宣统元年11月)的“文明大舞台”,1919年,由黄金荣接办,易名“荣记大舞台”。1933年请美国设计师仿照纽约最新式舞台于现址重建。1951年改为国营人民大舞台。2010年,人民大舞台再次重建,次年正式开业,。
人民大舞台其建筑外观呈现巴洛克风格,是中国最著名的百年剧院,也是上海现存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剧场,为上海最早的京剧演出场所、海派京剧的发源地、海派京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地。京剧名角杨小楼、王又宸、小子和、刘鸿声等都是大舞台的班底,梅兰芳与王凤卿南下也曾在此登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