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2022-03-30 19:50:43)
标签:

旅游

城市

地理

历史

文化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圆明园路位于上海黄浦区,沿路分布众多高档公寓、住宅大楼以及官邸、教堂等近代建筑,富丽精美,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最密集的道路之一。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原“益丰洋行”(英),1911年建,砖木结构,文艺复兴风格。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圆明园路紧邻苏州河、黄浦江与外滩,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南起[滇池路(旧名仁记路)],北至苏州路,全长462米,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于19世纪60年代, 1862年名为“新路”,1865年命名为“下圆明园路”,民国32年改今名。(“上圆明园路”为今虎丘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圆明园路一带在租界设立之前称为“李家厂(场)”。上海开埠后,18451129日以《土地章程》的名义,将这一片区域准许租于英商建房居住。由此,英国选择在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设立领事馆,1886年又将新天安堂迁移至领事馆的一侧,带动周边大规模地开发。至1920-1930年间,大量带有装饰风格和折衷风格的近代优秀建筑在以圆明园路为核心的、包括南苏州路、虎丘路,北京东路、滇池路等在内的、如今称之为“外滩源”的区域落成。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圆明园路的东侧自北至南(南苏州路至北京东路)依次分布着“原新天安堂”、“原英国领事馆及领事官邸”以及“半岛酒店(原友谊商店)。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圆明园路的西侧自北至南(南苏州路至北京东路)依次排列着“真光大楼”、“兰心大楼”、“协进大楼”、“哈密大楼”、“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圆明园公寓”、“安培洋行”、“美丰洋行大楼”等历史建筑。其中: 

圆明园路209号的真光大楼原为“中华浸信会联合会办公楼”,并因“中华浸信会”所创办的传道刊物《真光》而得名。大楼建成于1930年,建筑面积3347平方米。建筑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横竖直线交叉组合,乳白色及褐色曲面外墙贴面砖饰面,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装修中)



圆明园路185号的兰心大楼因建于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旧址之上而得名,建成于1931年,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立面采用褐色面砖饰面,装饰简洁。整幢大楼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并局部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就设在此处。

“兰心戏院”于1866年由上海运动事业基金投资兴建,为木结构,设施简陋,作为上海“大英爱美剧社”的演出场所。18713月毁于火灾。1872年重建,砖木结构,是上海最早的近代西洋风格的剧院建筑。1930年,戏院因年久失修被拆除。1931年“兰心戏院”迁址至蒲石路、迈尔西爱路口(今长乐路、茂名南路路口)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圆明圆路169号的协进大楼原为“泰慎洋行、鲍士洋行”旧址,建成于1923年,建筑6层,立面为折衷主义风格。大楼曾是中国基督教和中国民众本身统一的象征,民国时期长期作为基督教协进会大楼使用。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圆明园路149号的哈密大楼,建于1927年,建筑8层(7层,后加1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风格为折衷主义三段式立面,整体比例适当,细部精美。该栋建筑曾进驻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文汇报馆、沙咪洋行、瑞和洋行等机构。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圆明园路133号的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建于1933年,9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89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34平方米。大楼外貌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影响,装饰纹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圆明园路115号的“圆明园公寓”是上海最早的英式公寓,建于1904年前后,主体为四层,砖木混合结构,局部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清水砖墙、砖雕,整个建筑表现出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圆明园公寓曾经进驻的机构包括谦信洋行(1882)、汉成洋行(1935-1948)、亚洲花边厂(1948)等。其中“兼信洋行”为当时德商在华的最大洋行。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圆明园路97号的安培洋行大楼建于1908年,四层,砖木混合结构,总建筑面积为2389.4平米。立面局部采用变形的古典装饰符号。清水红砖墙,砖工精细。入口间强调竖向构图,饰有一半圆形挑出窗。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新“美丰洋行大厦”地处圆明园路与北京东路的西北转角处,北接“安培洋行大楼”,西接“原中实大楼”,是在建于1929年的原“美丰洋行大楼”基础上,历时15年改建、加建而成。原建筑三层,砖木结构,后又加建一层。外墙材料使用红砖,在弧形的窗楣上方有浅灰色的砖雕,为安妮女王式风格。该建筑是“外滩源”地区最后、最艰难、历时最久修复改建的一栋大楼,也是上海首次使用新旧相融合的改建模式。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上海黄浦-圆明园路风貌保护道路
(改建之前的“美丰洋行大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