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城市文化地理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外白渡桥位于上海市苏州河下游,紧邻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之一,2018年1月,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外白渡桥初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名“威尔斯桥”,行人需缴费通行。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租界工部局在“威尔斯桥”近侧建造木质浮桥,因毗邻外滩公园而名“公园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工部局另建钢桥代替“公园桥”,即外白渡桥,次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行人免费通行。据载,1889年,3日内“公园桥”上共通过35311名行人、1633辆马车、20958辆黄包车、22辆货车、2759辆小车,38匹马与27乘轿子。1926年,“外白渡桥”平均每天通过行人50823人次、人力车14600辆、汽车4999辆、公共汽车172辆、有轨电车922辆。
上海人称坐船过河为”摆渡",外白渡桥地处旧时苏州河上的“外摆渡”或“头摆渡”附近,由于“公园桥”免费过桥,“白”字有不用付钱的意思,而“白”字又与“摆”字发音近似,时间一长,“摆渡”变成了“白渡”,“外白渡桥”的名字也由此沿用下来。
外白渡桥是上海市区连接黄浦区与虹口区的过河通道,南起于南苏州路(中山东一路),北止北苏州路(大名路),整桥长106.7米m,宽18.4 m,桥身总重约900吨,桥面为三车道城市主干道,载重20吨。外白渡桥是是一座简支钢桁架桥,也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有两孔。
外白渡桥是上海历史发展的见证,承载着百余年的城市荣辱,其美感不在于造型,交通功能也退居其次,已成为表征上海的一个符号、城市的一处观景台。从20世纪初期21世纪,已被符号化的外白渡桥频繁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如《马路天使》、《团结起来到明天》、《聂耳》、《阮玲玉》、《上海伦巴》、《苏州河》、《大城小事》、《海上传奇》、《东风雨》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