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区博物馆-《海塘文化厅》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海岸、海岛(中国海疆) |
《海塘文化厅》为奉贤区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之一,展览以奉贤华亭东石塘为载体,重点表现海塘对奉贤乃至整个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海塘文化厅》展览陈列面积约1320平方米,由“序厅、千年海塘、筑塘安澜、奉贤海塘、尾厅”五大板块构成,主要介绍“海塘修筑原由、全国海塘遗迹、修筑技术演变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挡潮堤坝,一般是沿海岸以块石或条石等砌筑而成的陡墙,也称“陡墙式海堤“。海塘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其中,长江口以南、甬江口以北约六百公里一段是历史上的修治重点,尤其是钱塘江口北岸一带的海塘工程,最为险要。海塘最早就是起源于钱塘江口,这是因为钱塘江口一带的潮水特别大。
时至如今,海塘亦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带的重要屏障,有关海塘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的《水经》。随着历史进展,海塘数量逐渐增加,结构形式也逐步扩展。天宝三年(公元910年),吴越王钱镠[liú流]在杭州候潮门外和通江门外,用“石囤木桩法”构筑海塘。明代出现五纵五横鱼鳞大石塘,这是用条石纵横迭砌的重型石塘。清康熙五十九年,在海宁老盐仓海岸,创筑鱼鳞大石塘五百丈。据乾隆五十二年统计,当时修筑的鱼鳞大石塘约八十七里,用千字文顺序编号,立石碑于塘顶,以明确里程和地段,便于维修管理。
明代270多年中,就有13次大修海塘,初步奠定了今日海塘之规模。此时在技术方面也大有改进,基本用巨石修筑且结构合理。明嘉靖后,倭患猖獗,于是漫长、坚固的万里海塘便成为沿海广大军民抗击倭寇进犯的重要防御工事。《海防图注》云:“沿海护塘,高厚如墙,有护塘港,阔四丈,深一丈五尺,明人用以御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