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历史地理文化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是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全国性巡展,展品包括四节玉琮在内的130余件/套古蜀文物珍品,首站在上海奉贤博物馆拉开序幕。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三星堆遗址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1988年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已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遗址。
商铜太阳形器为商代的青铜器,器物构型为圆形,直径85厘米,正中阳部凸起,其周围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连接。阳部中心圆孔、晕圈上等距分布5个圆孔,是作安装固定作用。该器物是三星堆铜器中最令人费解的几件器物之一,其整体图像特点与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墓岩画及中国南方地区出土铜鼓上的太阳纹饰颇为相像,因此发掘者将其定名为“太阳形器”。
商铜龙形饰为商代的青铜器,龙形饰仅存头部,耳廓宽大。长8.48cm, 宽1.86 cm, 高4.5 cm。器形扁平,龙张口,口中铸上下两排共六圆孔,上吻向后勾卷,龙角长,S型长眼延伸至角端,龙形饰仅存头部,器形扁平,龙张口,口中铸上下两排共六圆孔,可能表现的是牙齿,上吻向后勾卷,龙角长,S型长眼延伸至角端,耳廓宽大。三星堆青铜龙造型器物大约有40件左右,包括铸在铜神树、铜神殿、铜尊等重器上的铜龙、某些器物上脱落的龙形附件及各种铜龙形饰件等。
商圆座铜鸟为商代的青铜器,铜鸟立于圆座上。圆座顶微隆,腰部内凹处有四圆孔,下为中空圈足。鸟昂首向前,大眼尖喙,鸟身修长,高27.8cm,宽15.4cm,两侧羽翅长及尾部与尾羽相并上翘。鸟背部铸饰一支歧分三枝的立式羽翅,使鸟身原本较为平实的构型生出了几分奇趣。
商铜神树枝头花蕾及立鸟是商代的青铜器文物,器物构型为铜鸟立于铜花朵的果实上。高7.8cm,宽4.3cm。鸟头上扬起三支冠羽,羽尖各穿一孔,尾上翘,尾羽向上下各分三支,状如孔雀开屏。立鸟喙中所穿铜丝已脱落。估计铜鸟原是挂饰在某一株小神树上的饰件。

商铜立人像为商代的青铜器,立人像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与底座两部分,于1986年出土。商铜立人像通高260厘米,基座高78.8厘米。人体修长,大眼、隆鼻、方颐大耳,头上有两层高冠,双手平举起,作持物状态。衣饰有细密的花纹,两侧下垂呈燕尾式。人像赤脚站立在一个正方形台座上,座下还有两层台座。
商铜立人像是中国所见先秦时代铜质造像之最大者,填补了从未发现这一时期大型铜造像的空白,在世界青铜立体圆雕人像铸造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古蜀人的形象、服饰、宗教、冶铸等多方面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8月19日,商代青铜立人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商铜蛇为商代的青铜器,残为三段,蛇头部宽大,头上有耳,长眼,眼球呈圆形凸起,左颈下有一环钮。残长110.5cm,蛇身饰菱形云纹,两侧腹部各有一排鳞甲。蛇尾上翘并向前内卷。尾前端两侧饰卷云纹。尾上两侧各有两条凹纹,贯通至尾尖。蛇的造型颇具写实风格,从蛇颈下和腹部的环钮看,估计是挂在某种物体上作为神物膜拜的。
商铜扇贝形挂饰,高8.6cm,宽8.9cm,厚0.1cm。挂饰呈扇贝形,器形隆起,前高后低,背部有放射状脊棱,前端有一圆形钮,环钮两侧有新月形凸起。两侧有翼,下端翼尖向外伸展。其构型很可能是从某种昆虫的外部形态上得到了启发,或就是以这种抽象形式表现了某种昆虫。铜挂饰可能多是青铜神树上悬挂的装饰物。

商铜人头像为商代青铜器,人头像方颐,有平顶和圆顶两种,大耳或竖耳,耳垂穿孔。蒜头鼻,阔口,颈较粗。头发向后披,脑后补铸发辫或发饰。造型较写实,头顶有子母口,颈下端前后皆作弧形。削发,脑后的发际线清晰可见。面部似戴有面罩,较完好,头顶子母口内敛,前后子母口上各有两小圆孔,倒梯形脸,上宽下窄,立眼,长方耳,耳垂有穿孔,直鼻,粗眉,阔口紧闭,下颌宽圆,粗颈,颈前后均被火烧残。
商铜人头像,头纵径11.1cm,横径15.9cm,高38.5cm。平顶,方颐,粗眉,立眼、蒜头鼻、阔口、大耳,耳垂穿孔,颈较粗,前后呈倒三角形。发辫垂于脑后,上端扎束。此类平项人头像共出土35件,是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

商铜人面具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此青铜器呈U形两段有些小孔。暂时用途不明。宽颐广额,棱角分明,眼、眉、鼻、颧骨皆突出于面部。粗长眉作扬起状,面具的两侧上下及额部正中多有方形穿孔。面具的两侧上下及额部正中多有方形穿孔,系利用面具上的穿孔将其上下串挂在木柱上,作为古蜀人的图腾柱长期陈置、供人膜拜。
商铜兽面是商代的青铜器,宽29.6cm,高18cm,厚0.2cm。此文物金面罩是用金块捶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和方法,系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和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器形为薄片状,兽面呈一对夔龙向两面展开状,卷角,龙尾上卷。方颐,长眉直达龙尾端,大眼,长直鼻,阔口,露齿,夔龙形双耳。头顶卷角下及下颌两侧各有一小圆孔,颌下有一对相向的夔龙承托兽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