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地理杂谈 |
分类: 长江、黄河 |
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上海市宝山区东部,地处吴淞口(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的西北侧,清朝时借此地形建造水师炮台,故名“炮台湾”。
吴淞炮台湾背山面水,历来是重要的海防要塞,其东临长江,东南濒黄浦江,西倚炮台山,沿江的岸线长达2公里。历史上吴淞口作为长江门户,长期处于激烈的争夺中。顺治十七年,在黄埔江西岸吴淞杨家嘴口修筑炮台,后称西炮台。康熙五十七年又在杨家嘴对岸修筑炮台称东炮台,两座炮台夹(黄浦)江对峙。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吴淞南石塘北端增设北炮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吴淞南石塘南端新筑南炮台,与北炮台首尾衔接,总称吴淞炮台。
吴淞炮台湾原址为长江滩涂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因战备需要,用钢渣回填形成炮台山,并在沿江形成了大片钢渣地。二十一世纪初,利用原有的长江滩涂湿地,在钢渣堆上建成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公园陆地面积约60公顷、滩涂湿地约50公顷,分为森林休闲观光区、谷地生态走廊区、荒漠景观区和滨水湿地景观区等功能区域,是集科普教育、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野趣与人文相映的大型湿地公园。
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于2007年正式落成,园内最具特色的当属滨江湿地滩涂。随着常年潮起潮落的水位变化,绵延湿地自然生长的芦苇、茭白、水草等野生植物随风摇摆,江边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错落有致,形成阻止潮水冲刷的天然防护。每逢春季,这里也是鸟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