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昌-“仓圣宫”字库塔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仓圣宫”字库塔位于四川凉山德昌县城东北凤凰嘴山顶,地处安宁河畔,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塔高13.7米,为一座仿楼阁三级六角攒尖式砖石结构塔。
清末年间,德昌人受中原文化影响,崇尚文字、文化之风盛行。道光十三年,由地方绅士发起,号召民众捐资建“仓圣宫”,“同人皆乐赞助”。仅月余,便将主要资金筹集到位。三年后,庙宇建成,内装塑仓颉、魁星、文昌帝君等塑像。民间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创造了汉字,被敬奉为文字初祖、字神。
仓圣宫由前、中、后三殿组成,建筑占地面积约470平方米。仓圣宫外,伫立着挺拔的“仓圣宫”字库塔,其三层塔身逐级上收,每层均有烧陶龙凤或装饰浮雕,底层环周镌刻有“凤、凰、鸣、矣”四个大字。
字库塔亦称“字库”、“惜字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相当普及。旧时,废弃的字纸不能随意丢弃,需要有专人收集销毁,还有专门的礼仪,并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甚至用过的磨损残破的经史子集,要先将其供奉在字库塔内十年八载,然后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再点火焚化。字库塔的兴建除了对先人的文字崇拜外,还与科举考试的盛行相关。古时,“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崇尚文化,尊重读书人,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字库塔逐渐成为文字和文化的载体,人们对其顶礼膜拜,祈求护佑,金榜题名。
德昌字库塔群是安宁河谷诸县中保存最完整的字库群,更是迄今为止在全国发现县级保存“惜字塔”最多的县。德昌字库塔群先后建造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古塔形状各异,高在10-20多米不等,塔顶及塔身装饰风格各异,雕梁画栋,特色突出。大多采用四柱体、六角柱体或八柱体,塔身有小孔供字纸投入。对研究德昌的历史文化和古建筑特点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