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崇州-罨画池

标签:
旅游历史地理文化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罨画池位于四川崇州市中心,始建于唐,初名“东亭”,是一座衙署园林,也是典型的川西园林代表作之一。




罨画池于唐代时为蜀州(今崇州)州署的郡圃,同时兼有驿站功能。五代时采土筑城,形成东、西二湖,其中东湖被称为“罨画池”。唐时蜀州风气“尚侈好文,俗好歌舞”,东亭也逐渐演变为蜀州地方官待客、游赏的衙署园林。



罨画,意为“杂彩色画”。罨画池始于唐,而成胜景于宋代。北宋政和年间,苏轼之孙苏符在蜀州知州,任职期间对罨画池继续进行营建,罨画池拥有了溪、泉、湖、瀑等元素,同时园林建筑也初具规模,亭、台、楼、阁等一应俱全,成为一处带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衙署园林。南宋乾道九年,陆游出任蜀州通判,居于罨画池南岸的怡斋,写下众多与罨画池相关的诗句。
崇州古称蜀州,北宋末年为蜀国公赵构潜藩,赵构即位宋高宗后,按惯例升蜀州为崇庆军,又升为崇庆府。元至元二十年撤府为州,沿用至清末,民国时期撤为崇庆县,1994年撤县建市,易名崇州。
罨画池总占地34541平方米,其中水面1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946平方米,明代,官方在罨画池内增建以纪念陆游、赵抃两人为主题的赵陆公祠,罨画池因而逐渐演变成为公共性纪念园林。目前,全园格局及建筑保存完好,现存建筑群多为清代重建,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