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尧庙

标签:
旅游历史地理文化杂谈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尧庙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秦蜀路南端,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是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


尧庙俗称“三圣庙”,始建于西晋,最早建于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迁至汾河东岸,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庙址由府城西南迁至城南现址。尧庙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历史上曾多次修葺与扩建,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举行祭尧仪式并逢庙会,庙会之盛为华北之冠。清康熙、光绪及慈禧太后都曾御驾临此,其中康熙帝巡幸尧庙时,定为皇会。
临汾史称平阳,《尚书》载“尧都平阳”。司马迁《史记》云:“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足见华夏文明自尧始。尧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平阳也因此成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尧据说姓伊,是尧庙南八里伊村人,伊村现尚存刻有“帝尧茅茨土阶”的石碑。

尧庙现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其中广运殿亦称尧宫,建筑为清代无斗拱大木作建筑,是庙内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显庆三年,是供奉尧王的主殿。广运殿高27米,通进深26米,通面宽43米,殿内有12米通顶立柱42根,柱上雕龙刻云。大殿龛内,有高达2.8米的唐塑尧王像,两边站着两位宰相和两位阁老。另外还有10多座石碑,上面记载着尧王的丰功伟绩。
五凤楼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楼高十九点三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甚为雄伟。据说,尧常同他的四个大臣(既两位宰相。两位阁老)登楼远眺,被喻为“五凤”,并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
尧井亭始建于东晋太宁年间,为六角高檐楼阁形制。亭中水井据说是尧王亲手所掘。井的直径八寸,井壁为两层,外层有卯榫砖九块一圈,叠圈砌成。相传尧井通海,至今清冽可饮。
尧庙甬道中间由龙凤图案刻制的中轴线叫“龙凤之脉”,从大门开始一直通到广运殿,长达300米。龙和凤均为尧时期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标志,这里的龙凤之脉就是中国最吉祥的龙凤通道。
“仪门”就是礼仪之门。古时拜谒和祭祀帝尧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心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然后恭恭敬敬的严肃前行。仪门门额上的“文明始祖”题词,是对帝尧创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评价。



蟠龙图雕镶在广运殿月台台阶上,是根据1978年陶寺遗址出土的礼器“彩绘陶盘”上的蟠龙畋象放大制作,这贴画蟠龙畋是我国最早的龙的图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龙”。龙型简洁古朴,龙嘴衔含稼禾,反映了人类对农业文明的追求与崇尚。

舜殿与大禹殿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重檐歇山顶式,殿高15.5米。尧在位70年时访到舜,考察三年后由舜辅政20年,禅让于舜,而后8年故世。舜又效仿帝尧,在老年将帝位禅让于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被千古颂传的“尧舜禅让”。
华帝尧钟悬挂于钟楼内,重达21吨,喻指铸造于21世纪;高366公分,象征农历一年366天;直径240公分,象征一年24个节令;钟齿为12个,寓意一年12个月;钟面镶铸着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羲和制历,皋陶神判,和合议政,藜羹鹿裘,历山访贤,禅让虞舜八幅图案,展示着丰厚了尧文化底蕴,歌颂了“三圣”的业绩功德,赞誉了钟鸣鼎盛的尧天舜日。
“尧典壁”位于尧宫东侧,南北长达300米,高3.3米,镶有碑石380块,镌刻3万余字,是全国第一座雕刻尧、舜、禹历史文献的纪念壁,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碑文内容由南往北伸展,图文并茂,共分为13辑, 即:《尚书。尧典》、《尧典图说》、《尚书。舜典》、《舜典图说》、《尚书。大禹谟》、《大禹谟图说》、《尚书。禹贡》、《禹贡图说》、《帝王赞尧》、《先贤咏尧》、《本纪尧传》、《典籍评尧》、《史载记尧》等。“尧典壁”是一部三圣功绩的精化史,“尧典壁廊”被誉为“天下第一廊”。
华表为尧所创,始于尧都。2001年在尧都广场筑建“尧都华表”,高达21米,寓意21世纪;柱身蟠曲着中华世纪龙,苍劲威武,顶端的冲天吼,生机勃勃,预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底座有长城图案和黄河壶口瀑布图案,象征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社稷永固,为中国第一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