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历史地理文化 |
分类: 古城(镇)、古建筑、古道 |
砥洎城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西北,三面环水,呈半岛状,城高池深,固若金汤,古时这段沁河又称洎水,远望城池如磐石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





砥洎城创始年代不详,但从明崇祯十一年(1638)“山城一览”碑碣可知,其创建年代应在明末以前。城池呈椭圆形,砖砌,占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南有正门,额书“砥洎城”,起于地面的城墙,高约十米。临河城墙从河边筑起,高约20余米,上设城垛、炮台等,用以御敌,现已毁坏不存。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城内道路规则,城周筑环城路,其余均为住宅巷道,各种设施齐备。但遇兵荒马乱,城门一关,自成一体,攻不可破。




砥洎城出于军事防御目的而建,同时兼顾居住使用功能,城堡内的民居、巷道与城墙一起被纳入整体防御体系。砥洎城既不同于类似雁北“广武古城”的军事城堡,也不同于类似于平遥古城的以居住、行政功能为主的城镇,它体现出鲜明独特的防御为本、平战结合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特点。砥洎城选址于三面环水、半岛状地形筑城,正是基于防御功能。





砥洎城虽系砖石木建结构,但从形体规格、建筑用料到实用价值等方面却十分讲究。城内民居共分十大街坊,摆布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别,巷道形成许多丁字街口,且巷深墙高,道路显得尤为狭窄。住宅之间每自巷顶架设过街楼相通,人行方便。民居大多为单进式二进院,每坊之中院与院连为一体,相互连接,四通八达。一旦敌人攻破城墙,城内居民可以通过院落间的过道与街坊间的过街楼方便地转移或反击。




砥洎城所在润城镇,是阳城工商业最发达的古旧镇之一。自元代以后,外出经商者颇多,富商巨贾迭出,到抗战爆发前,其商业为全县四大镇之首,为铁货产销中心。冶铁业是当地的传统产业,当地曾一度被改名为铁冶镇。冶铁业创造的财富,用来建城,冶铁后废弃的坩锅也成为城墙的又一建筑材料,既坚固耐久,又降低了成本,同时,坩埚中空,能起到很好的保温和隔热的效果。
砥洎城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稀缺的实物资料。另外,这里文风鼎盛,科举人仕人数冠于全县,是王国光、张慎言、张敦仁、延君寿等名人的故乡。2006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