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系列-黄河花园口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长江、黄河 |
黄河花园口位于河南郑州市惠济区北郊的黄河南岸,是黄河大堤上的一段险工,临近黄河下游的起始段,也是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花园口决口事件”发生地。




黄河花园口古称桃花浦,宋时曾在此建闸治水,相传历史上黄河在此决口,耗时几年堵住。之后堵口修堤的百姓、灾民在此定居、耕种,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名“贵家庄”。明朝嘉靖年间,贵家庄后人许赞出仕为吏部尚书,返乡建造数百亩大花园,种植奇花异草,随后又在南岸修建南北来往的渡口,人称“花园口”。

抗战初始,侵华日军沿平汉、津浦两路南下。1938年5月,徐州失守,日军沿陇海路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1938年6月,为阻止侵华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之策,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汹涌而出,一泻千里,河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黄河泛滥形成的河道成了军事分界线。花园口从此闻名世界,史书上也多了一个象征苦难的地理名词--“黄泛区”。





黄河花园口从“花园口枢纽泄洪闸”开始,东至“找兰庄”,其中“将军坝”是花园口大堤的中心地段,也是观赏黄河景观的最佳地点,一侧即是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历史上,花园口这11.6公里的险工段有坝、垛以及护岸152座,“将军坝”就是花园口险工90号坝,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是花园口险工的主坝。当时因坝旁有一座将军庙,古刹“将军坝”,坝长120多米,根石深23米多,是黄河根石最深的一道坝。
花园口“将军坝”前建有一尊以明朝治水名将伏波为原型的雕像,因治河有功,被敕封为河神将军,历史上数位皇帝都曾对其加封,地位显赫。将军是民间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其原型大都是历朝历代的治河官吏,据说有64位,旧时黄河两岸险要的堤防处普遍建有“将军庙”。


“镇河铁犀”位于“将军坝”西侧,是黄河第一个镇河铁犀,为明代(1448)于谦任河南巡抚时年所建,铁犀高2.04米,围长2.66米,坐南朝北,面河而卧,浑身乌黑,独角朝天,双目炯炯。“镇河铁犀”也称镇河铁牛、独角兽,之所以用以镇水,故因“铁者金也,为水之母,子不敢与母斗”,或“犀为神牛,牛能耕田,属坤兽,坤在五行中为土,土能克水”。

花园口水文站始建于1938年,是黄河上最重要的水文站之一,因为按科学界的划分,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在郑州桃花峪,从桃花峪到花园口的短距离中,黄河一直处于邙山的约束之中,所以黄河的危险正是从这个小小的花园口开始的。花园口是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起点,地理位置特殊,其数据一直是黄河防洪、水资源调度和治理开发的重要依据,其流量和水位就是黄河下游的防汛标准。花园口水文站是黄河的晴雨表,正是因为花园口水文站在黄河下游防汛抗洪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最先进的设备总是首先配备到这里,花园口水文站成为黄河上第一个数字化水文站,黄委会的黄河防汛前线指挥部就设在花园口。



“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是当年国民政府扒开大堤之后,1946年堵口的地方,有当年国民党所立的“民国堵口合龙纪事碑”,和1997年由河南省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所立的“黄河花园口决堤渡口记事碑”各一,第一面石碑上“济国安澜”四字,是蒋介石的亲笔,第二面石碑上是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的题词“安澜有庆”。




“界碑”:1938年6月7日到9日,国民党军为阻止日军西犯,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使黄河改道八年零九个月,口门宽达1460米,界碑即为口门两界之处。



“1938年扒口处”:1938年,日军入侵中原,为阻止侵华日军西进,蒋介石下令扒开花园口处黄河大堤。同年6月9日,执行任务的国民党军队用大炮在此炸开一个10米左右的口门。




黄河大堤:永久性的大河防护工程,由此下行80多公里,就是开封近百公里的“地上悬河”。



花园口引黄闸位于黄河大堤将军庙旧址,为一联2孔钢筋混凝土箱型涵洞式水闸,净宽2.5米。

黄河漂流探险纪念碑:1987年4月30日至9月25日,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从海拔5000米的巴颜喀拉山的黄河源头,到渤海之滨的垦利县三角洲的入海口,完成了5464公里、落差4831米的人类在首次在黄河上无动力工具漂流的全程,实现了中原儿女在中国江河漂流史征服黄河的壮举。

黄河生态旅游区:从黄河主河道引水形成的生态湿地。



黄河公路大桥,全长5550米,始建于1984年,1986年10月1日正式通车,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大公路大桥”,邓小平同志为了纪念当年渡河的艰辛,亲笔题写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