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揭阳学宫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地理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揭阳学宫位于广东省揭阳市韩祠路口东侧,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原称“揭阳孔庙”,又称“文庙”、“红学”,为揭阳古代最高学府。




揭阳学宫自南宋绍兴十年孙乙辟建榕城为县治之都择址兴建,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均为高台基、大圆柱、红瓦绿檐,造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是广东省同类建筑物之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水平。大成殿悬挂历代御颁匾额,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等。正殿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左设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右设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圣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






揭阳学宫现存建筑群由21座单体建筑构成,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在同类古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作为封建社会揭阳的唯一官学,揭阳学宫自宋至清培育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为揭阳赢得“文化之乡”美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揭阳学宫是半学半政的教育组织机构,即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培养揭阳莘莘学子的最高学府。揭阳学宫自宋至清,经过规模不同的35次修缮、调整和扩建。清光绪二年至七年(1876-1881年),经长达6年的修缮和改建扩建,形成了中轴线为孔庙、东西为县学及配套设施的三路建筑格局。其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是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建成后的学宫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是历史上学宫最大规模的时期。现存的学宫基本上保存光绪年间修缮的建筑风格。




揭阳学宫也是红色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1925年周恩来在第二次东征时,曾在此办公。1927年秋天,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人也曾在学宫明伦堂召开军事会议。因此,揭阳学宫被命名为“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