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博物馆-“南澳I号”出土文物精品陈列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地理 |
分类: 海岸、海岛(中国海疆) |
汕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海上贸易兴盛不衰,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主要节点和枢纽港口,在明代被誉为“海上互市之地”。




“南澳I号”沉船是在2007年5月发现于汕头南澳沿海,沉船为明万历年间古船,发现时已沉睡在水下400多年。经过2010--2012年的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南澳I号”共出水以青花瓷为最大宗的各类文物超过2万7千多件,质地涵盖陶器、瓷器、铁器、铜器、锡器、铅器、漆木器、玻璃(琉璃)器及大量的有机物如果核、药材等,陶瓷器器型涵盖瓮、罐、盆、钵、碗、盘、碟、盒、瓶、壶、杯等,金属器包括铁炮、铜板、铜钵、铜锁、铜构件、铜弹簧、锡壶、锡盒、侧深铅锤坨等,还有不计入总数的铜钱2.4万枚、珠管串饰2.9万粒等。






“南澳I号”沉船考古成果丰硕,为填补我国明代航海、对外贸易、造船等研究空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同时更进一步佐证了汕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也是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澳号”沉船展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价值观念的跨海交流,集中体现于造船技术、艺术情趣、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交流及相互影响,为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遗存提供实物证据,丰富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要素内涵,见证明代中国与东南亚以及更远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沉船是明代海洋航运体系和海上文化、商贸交流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明代对外贸易商船实体,是人类海洋利用方式的典型范例,代表着人类与海洋的互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