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市博物馆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晋中市博物馆位于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凤鸣街,是集文物收藏、研究、陈列展览、公共教育和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晋中博物馆以“岁月风采”为主题,通过梳理晋中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地方民俗风情,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为主线,力求通过陈列的语言把博物馆打造成“晋中历史的教科书,晋中风采的大屏幕”及“专家的研究室,群众的大教室”,满足晋中市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休闲教育功能。





晋中地处三晋腹地,东依太行山,西傍汾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劳作、繁衍生息。晋中作为连接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地区,经过两千多年各民族之间的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区域文化。







战国鸟书“许公”铜戈,战国青铜器,长19.29cm,宽8.85cm,厚0.46cm,质量231.51g,榆次区猫儿岭墓群出土。此戈一面援身及胡上有错金鸟篆铭文“许公戈”,援身“许公”二字纵向排列;另一面内上纵铸有一篆书“左”字,内下角有一缺口,两面均铸有相同凤鸟纹饰。鸟篆文流行于当时的楚、越、许、曾等国,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战国虎鹰搏击铜戈,战国青铜器,长14.68cm,宽5.95cm,厚1.44cm,质量:164.72g,榆次区猫儿岭墓群出土。虎鹰蟠蛇纹銎内铜戈铸造精美,戈内透雕虎鹰蟠蛇纹,其中虎鹰首尾相背,虎身饰云雷纹,四肢饰鱼鳞纹,姿态曲身卷尾,口衔蟠蛇,头向戈援,四爪锋利,前爪擒鹰翅,后爪擒鹰首,似是已被猛虎制服。虎口所衔蟠蛇身脊线状凸起,怒目圆睁,蛇口微张,作奋力挣扎状。此戈属于非实战用途的兵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金无釉卧女持扇瓷枕,金代陶瓷,长49.5cm,宽14.2cm,高18cm,质量2.53kg,榆次区猫儿岭墓群出土。无釉卧女持扇瓷枕,造型以一个持扇的丰满美人略作侧卧状,女子面部丰满,神态恬静安逸,左手持扇覆于身前,双腿微曲,显得悠然自得,具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

彩绘四神陶棺,唐代陶瓷,长101cm,高43~89cm,质量3.5kg,榆次区庄子乡南赵村出土。陶棺为灰陶质地,由棺盖、棺身和棺座三部分组成,棺身与棺座连为一体,陶棺外表通施浅色红衣,棺盖拱形,前檐呈圆弧形。折檐上彩绘云气纹,出檐下绘制缠枝牡丹纹样,用墨线勾勒图案,花敷朱彩,枝叶敷白彩。棺体前后左右分别塑有浮雕彩绘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像,前挡板中部还塑有浮雕彩绘朱红板门及板棂窗,前挡板两侧及棺盖前部彩绘有缠枝牡丹纹饰。

清黄蓝釉琉璃鸱吻构件,清代造像,通长52cm,通高62cm,厚17.5cm,质量23.4kg。鸱吻,又名螭吻、鸱尾,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民间流传的形象,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所以就把它的形象放在殿脊两端寓意着辟火防火。

明黄蓝釉花卉琉璃构件,明代石器砖瓦,通长53cm,通宽36cm,厚44cm,质量24.05kg。琉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及现代中式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这种方砖式的构件都是屋脊部分,有花卉纹、龙纹、人物故事等。纹饰图案立体感强,花卉俯仰跌宕,在建筑上给人一种人间仙境的感觉,所以琉璃建筑构件多是用在寺庙、宫殿等建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