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遥-双林寺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宗教圣地 |
双林寺位于山西平遥县桥头村,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1997年作为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因其所在原为中都故城而得名。中都寺创建年代难以确考,但由寺内遗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的“姑姑之碑”,可推断其创建年代必早于北齐。中都寺时为一方胜境,庙貌雄伟,香火隆盛,曾建有“七重楼阁,高可望省”,惜毁于火灾,但原阁础石至今犹存,直径一米有余,足证其规模之大。约至宋代,中都寺改名双林寺,取佛经 “双林入灭”之典故而名。双林寺历经千余年沧桑,庙貌渐即倾圮,到元末,已“殿楹损壤,厅廊倾颓”。明代以后,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所以现存庙宇已基本为明清建筑。



双林寺坐北朝南,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东部为禅院、经房等。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令人称道的是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其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这些彩塑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



双林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挂“天竺胜境”竖匾,笔力遒劲。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这些护法力士的形象采用写实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间中宏大的架式和大块的形体,使人感到他们具有人间武士的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释迦殿是寺院主殿之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置门,正中匾额书“灵鹫遗风”。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佛教故事。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构思构图绝妙。古代艺术大师运用传统彩塑技巧,使这些塑像达到了呼之欲出、若闻其声的艺术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双林寺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梁架结构整洁合理,颇合法制,斗模门窗装修及屋脊吻兽皆为典型明代风格。殿内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较其他殿塑像略有逊色。千佛殿为悬山式建筑,面宽七间,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其衣冠饰物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可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