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祖庙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地理 |
分类: 古城(镇)、古建筑、古道 |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至清代初年逐渐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





佛山祖庙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其正殿中陈设着70件30种兵器铜墙铁壁仪仗、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香炉、铁鼎、铁画等珍贵的艺术品。园内还陈列有石刻匾额,明、清时期的石兽、碑刻唐代“贞观二年”款棋字阳文“禅城”,以及大量的金木雕建筑构件,大型铁铸武士立像,铁铸瑞兽、铁炮等。这些陈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禅城高超的工艺技术。





佛山祖庙最早成为“祖堂”,也称“北帝庙”,当时珠三角地区多为水乡,水患多,而北帝恰是传说中治水的神,于是北帝作为当地人的保护神被供奉起来。明代,祖庙遭到破坏,明洪武五年(1372年),祖庙得到重建。正统十四年,朝廷封祖堂为灵应祠,并建了灵应牌坊。自此,祖庙由民间祭祀之地变成官方祭祀之地。1451年,成为官方祭祀之地的祖庙得到朝廷的支持扩建,塑北帝铜像。自此,祖庙初具规模。光绪二十五(1899年)年,祖庙大修,当时,各行各业人士都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捐给祖庙。





佛山祖庙是一组建筑艺术高超,装饰工艺精美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群,南北中轴线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其整体布局规整庄严,疏密有致,亭台廊榭的设置严格遵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原则。最值得称道的是祖庙的建筑装饰大量采用了陶塑、木雕、砖雕、灰塑等,很多以戏曲故事为主要题材。








佛山祖庙的主要建筑中,灵应牌坊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牌坊,始建于明朝景泰二年,当时将祖庙赐封为灵应祠,故此牌坊施工构建格外讲究。灵应牌坊前有锦香池,池中置有象征北帝的石雕龟蛇像。三门是整座神庙的门面,建筑非常考究。正殿是祖庙的主体建筑,是祖庙最重要也是最早的建筑物,采用宋代建筑法式,形体固实厚重,外观雄伟稳健,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拱实例。万福台是华南地区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古戏台,始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以辉煌灿烂的木雕装饰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