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秦直道遗址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杂谈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秦直道是是一条秦代修筑的交通干道,是中国古代唯一沿山脊和高地选线的国家级交通大道,与万里长城、兵马俑媲美,被誉为“世界公路鼻祖”、“天下第一路”。

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十年(公元前212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修筑的驰道,南起秦都咸阳北的云阳(今陕西淳化),经榆林一带,北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麻池),全长700多公里,宽30米,最宽处约80米。秦直道也称秦驰道、皇上路、圣人条,秦直道修成的直道线形顺直,弯道很大,道路标准很高,自秦至隋唐一直沿用,整体路段宋代以后开始废弃。俗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历史上秦直道比罗马大道早200多年,被誉为中国高速公路之祖。2006年5月秦直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秦汉时期,横有秦长城,纵有秦直道。如果说长城像一面横挡着中原大地的盾,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柄直刺北方匈奴而出的矛;如果说长城是一张拉开的弓,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支即将飞出的箭。秦长城与秦直道为大秦帝国的北界边疆构造了一道收放自如的攻防体系。秦直道千余年间,它不仅是中原王朝北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秦直道由陕西榆林进入内蒙古,北起达拉特旗吴四圪堵村东,穿过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区域,南至伊金霍洛旗的掌岗图四队,两端直线距离近100千米。此段全程很少有弯道,途经的丘陵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凿,所经的山谷则有不同程度的垫土。遗迹受到雨水的严重侵蚀,但仍可分辨路基痕迹。在该段秦直道遗迹东侧分布有城梁、苗齐圪尖和大顺壕3座同时期古城,根据其中的出土文物分析应为秦直道的附属建筑。其中在东胜境内约有30多公里,为保护这段秦直道的遗址,当地设立专业机构,明确保护范围,进行全面的地表、地貌勘察、考古钻探,树立保护界桩、界碑5块,建设了秦直道博物馆、拍摄了电视剧《秦直道》、对秦直道附属遗址城梁古城及苗齐圪尖古城修建保护性网围栏等基础性保护工作。



秦直道所途经的地区大多是古代民族迁移流动的地区,许多古代先民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许多原生态的文化因素至今仍积淀和保留在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中。秦直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又是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一个通道。研究秦直道历史文化遗迹,对沿线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