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

标签:
旅游黄河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长江、黄河 |
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五一街北侧,馆内集中展示河套文化萌生、发展、成熟、兴盛的历史全貌,是我国首个以文化丛命名和展示的博物院。







中国河套博物院是一部河套历史文化的立体百科大书,其基本陈列从文化生态、先人演进、岩刻春秋、青铜铸史、长城嬗替、水利开拓、文化升华等方面,将古往今来的河套人文历史融于一炉。数千年来,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河套地区汇聚、融合、积淀、传承,形成了鲜明地域特色与兼容并蓄的河套文化体系。博物馆用5000余件(套)文物,集中展示了河套文化萌生、发展、成熟、兴盛的历史全貌。






河套地区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新生代,广泛分着大批古哺乳动物化石,该区域因盛产恐龙化石而为世人瞩目,得到世界古生物界专家学者的首肯。尤其是所发现的大批原角龙化石,被古生物学界誉为世界角龙祖源之地。




岩画被后人誉为“文字之前的文字”、“逝去的人们已经沉默,然而岩石还会说话”。在河套文化生成地区氏族先民创造的岩刻几近十万幅,在世界岩画大家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岩刻是人类早期图形文字,也是华夏大地的无墨天书,是河套文化的主体元素,也是河套人文历史的最好佐证。





河套人生活在距今14万至7万年,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那时河套人的体貌特征与现代人很接近,河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环境以草原为主,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采用打制石器的工具,河套人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




河套人宜猎宜农宜牧,活跃于河套地区的中国北方氐族,在新时器时代驯化羊牛马的基础上,进入青铜时代,从最初最多的猎牧氏族邑落,逐步发展为游牧部落,建立了匈奴草原王国,游牧业兴盛,青铜冶炼业发达,骑兵勇悍善战,是民族迅速崛起和强大的动力,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对河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河套平原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阴山之北高原广阔、牧草兴荣,河套成驰名北国的塞上粮仓。加之南北经济交汇碰撞,农牧互补,尤其农业尽得牧业支撑之力,推动河套地区社会经济代代繁荣发展,随着时代变迁发展,构成河套地方文化特有的社会基础,推动河套文化的形成不断走向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