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河50景-大荔丰图义仓(陕西11/11)

标签:
旅游历史地理人文杂谈 |
分类: 长江、黄河 |
丰图义仓位于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南寨子村,地处黄河西岸,历史上是一处集粮食储备与军事要塞为一体的仓廒,于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历史上粮储制度由来久远,丰年置仓积谷,灾年开仓赈民,在民生上起到蓄水池的调节作用。然而严谨的审批管理却往往造成效率低下,无法及时赈灾,于是,义仓模式应运而生。公元585年,隋文帝杨坚初置义仓。义仓也称社仓,是民间自发筑造的公共粮仓。官仓防大灾,义仓防小灾,丰富完善了赈灾救助体系。义仓设在乡间,民间管理,但遇灾荒,随时开仓,就地赈济。丰图义仓是1882年(光绪八年)由朝邑赵渡人氏、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阎敬铭倡议修建,历时四年投入使用。竣工后绘制详细图样报闻朝廷,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此仓建成十多年后,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的关中大灾荒中,开赈放粮,活人无数,史载:“回忆辛丑赈济,全活无算,无不归功斯仓”,阎敬铭因此被尊称为“救时宰相”。





丰图义仓建造在关中平原东部、黄河西岸的老崖上,地处黄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区,东接黄河滩万顷良田,西连八百里秦川,北与岱祠岑楼(宋)、金龙高塔(唐)遥相呼应,南临五岳之一的华山。所处地势高峻险要、通风干燥,自建成起至今始终用作粮食储备,也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一座仍在使用的古代粮仓。其像一座壁垒森严、固若金汤、历经沧桑的军事古城堡,是中国古代仓廒的样板工程,专家评价“丰图义仓是我国古代粮仓至现在唯一还在使用的粮仓,它无论是在储粮功能还是在旅游、军事、古代粮仓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丰图义仓历史上与苏州“丰备义仓”并重一时,






丰图义仓历史上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外二城。外城坐东朝西,依山就势,夯土筑城,由于年久失修,现已颓败不整。内城坐北向南,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保存完好。内城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仓壁用大砖环砌周垣,墙宽4米,高14.89米,墙上砌垛口,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垣内周列仓廒58洞,墙内为仓,相隔排列。每仓进深11米、宽4米,可储粮90余吨,全仓共可储粮5220吨。这种仓形因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墙内有砖瓦结构廊檐,由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







丰图义仓南面洞开二门,名东仓门、西仓门。东、西仓门前各有一对石狮,仓门正上方嵌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丰图义仓是一座以储粮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又具有坚固的安全防御系统,在利用地形和仓城建筑设计方面,置仓于城墙墙体之中是仓库建筑上的创新,既利用了城墙墙体的厚实,便于恒定粮温,又节约了建筑材料。而高、厚城墙在保证储存粮食安全的同时,又顺理成章地成为朝邑城的卫城,体现了储粮和安全防御的双重功能。丰图义仓的续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仓政、仓储历史、仓储文化、粮仓建筑艺术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同时对研究封建社会后期关中东部的经济发展、军事攻防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