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系列-陕西韩城-毓秀桥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人文杂谈 |
分类: 长江、黄河 |
毓秀桥位于陕西韩城市南郊澽水河上,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乃古城曾经的交通要道,也是昔日澽水南北唯一的通道,更是过去连接秦晋的咽喉之路。




毓秀桥又称澽水桥,紧邻韩城的南关,俗称“南桥”,据《重修县南石桥碑》载,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邑人刘荫枢捐资修建,历时五年而竣工。刘荫枢于明崇祯十年(1637)生于韩城潭马村,清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进士,历任兰阳知县,吏、刑部给事中,户部掌印,江西赣南道副都御使,云南按察使,广东、云南布政使,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贵州巡抚,雍正元年(1723)返乡。为了避免子孙后代借桥敲诈百姓,桥建成后刘荫枢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此桥卖给了韩城县。故事流传至今,被当作培养后代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的活教材。



毓秀桥南北走向,桥身全长180米,桥面宽4.5米,桥体全部用花岗石条砌筑,石缝间嵌铁锭加固。桥面呈弓状,桥墩呈梭形,共有10个拱形桥孔,每桥孔正中各有一石雕龙头,雕刻工艺精美生动。毓秀桥两旁为石栏,望柱东有101个,西有99个,柱头雕饰瓜果,栏两端各设置象征守护卫的头戴风雪帽的石人坐像。




“毓秀桥”寓意“钟灵毓秀”,象征着韩城山川秀美、人才辈出。2013年5月,毓秀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毓秀桥的南端,竖立着一座牌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内侧两柱有夹杆石,石头两侧雕刻着精彩的图案,包括人物、瑞兽和几何纹饰等。木牌坊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赫然写着“示我周行”四字,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鹿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