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河50景-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河南5/7)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人文杂谈 |
分类: 长江、黄河 |
函谷关位于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地处“两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也是“中国黄河50景”之一。







函谷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之一,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因关口设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据记载,历史上共有秦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三处函谷关。其中,秦关现存于灵宝市王垛村;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魏关遗址在建设三门峡拦洪大坝时被淹没。






函谷关是古时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这里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历史上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都是入关中的重要通道,可见函谷关的重要性。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也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这里也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经》。1992年按照原古关图形,重建了函谷关楼,开辟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景点设有太初宫、鸡鸣台、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其中,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已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