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

标签:
旅游历史地理人文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南部的缓坡台地上,为5000-7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被考古界认定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






仰韶村遗址于1921年被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随即其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村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发掘,继安特生和中国学者袁复礼等首次发掘后,第二、三次分别于1951年和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等专家学者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渑池县文化馆联合进行。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蚌器,获得丰富的文物资料,证实了中国存在着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1961年3月,仰韶村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仰韶村遗址由北而南,地势由高向低,呈缓坡状。遗址长约900米,宽约300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5米。仰韶村遗址出土用于农业耕作的有石、铲、刀、锛、凿;用于狩猎的有石镞、骨镞、弹丸;用于纺织和缝纫的有纺轮、骨锥和骨针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红陶为主,灰褐陶次之。器物种类有陶鼎、钵、盆、罐、壶、碗、瓮,以及汲水盛水工具小口尖底瓶等。在红陶器物表面或口沿,绘有精美花纹图案,故称“彩陶”。花纹图案有弧边三角纹、宽带纹、网状纹、菱形纹、圆点纹以及相互掺和的几何形纹等。






仰韶村遗址表明,由于当时村落普遍建立并有所发展,也推动着养畜和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社会经济出现早期的繁荣,社会财富也得到一定的积累。仰韶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的新纪元,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篇章中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




仰韶文化自早期至晚期延续时间长达2000年之久,上下两千年,纵横数千里,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考古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进程和发展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