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著名古寺(塔)模型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420-589)宋、齐、梁、陈各代,均以南京为都,四代王朝大力支持和提倡佛教,使其在南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进而隆盛江南。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当时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金陵梵刹志》将其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1983年,灵谷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宏觉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镇祖堂山,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初名“佛窟寺”,后称“弘觉寺”。清代为避乾隆皇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宏觉寺背依牛首山,面对云台山,左右群山环抱,地理位置绝佳,为金陵名刹,是明代南京的八大国寺之一。

同泰寺位于南京市东北。始建于梁武帝普通二年(521)九月,当时该寺楼阁台殿,九级浮图耸入云表。梁亡陈兴,本寺遂成废墟。宋时再建,改称法宝寺。后成军旅营地,再度荒废。早时,南京地方学者都认为鸡鸣寺即为六朝时期的同泰寺。随着台城位置的确定,同泰寺的位置也得到了确定,大致在今珠江路一线。

天界寺位于南京市雨花西路能仁里,始建于元代,原名“大龙翔集庆寺”,与灵谷寺和大报恩寺并列为南京三大寺之一,寺庙规格之高,列中国五山十刹之首。天界寺还是中国传统史学文化的策源地之一,明洪武初年修纂,清乾隆钦定二十四史之《元史》,就产生于此。天界寺的前身为元文宗蛰居金陵时的潜邸,庄严巍峨,气势雄伟。顺至元年(1330年),元文宗将金陵潜邸改建为“大龙翔集庆禅寺”,原址在朝天宫东侧。明洪武初年(1368年),改名天界寺,位列五山之上,以总辖天下僧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遭火焚,明太祖朱元璋出内帑在城南凤山重建寺宇,并赐额“天界善士寺”,俗称“天界寺”。

高座寺位于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名胜区内,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初名甘露寺,得名于西晋甘露井,因水质清纯甘甜,被誉为“甘露”。古井上建有八角亭,秀逸空灵,古朴典雅,至今仍在寺北面拱门外。名刹迄今已有近1800年,历代高僧辈出,文人墨客遍达十方。
清凉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始建于南唐时期,为当时金陵首刹、皇室纳凉避暑之地,时称“石头清凉大道场”,高僧文益禅师在这里创建了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命名为兴教寺。明初称清凉寺,沿用至今。寺原有规模较大,寺内建筑屡毁屡复,佛殿为清末所建。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就出自于清凉寺。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又称栖霞古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是佛教“三论宗”的祖庭。栖霞寺千佛岩石窟造像是我国南方开凿最早、规模最宏伟的佛窟群,几与北方的云冈石窟同代。唐初称功德寺,规模宏大,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高宗时期御制明徵君碑,因敕改为隐君栖霞寺。南唐时易名妙因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08年),敕改为普云寺,后又改为栖霞禅寺、严因崇报禅院、景德栖霞寺;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赐额称栖霞寺;清朝乾隆年间五次南巡,均驻跸栖霞寺。1983年4月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静海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仪凤门外,北倚狮子山,是明成祖朱棣为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异木的活株,以及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明朝十大律寺之一,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寺名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明清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气势恢宏,号称“金陵律寺之冠”、“金陵八大寺之最”。静海寺屡遭战火,历代均有修葺,扩建终成今制。

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又称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鸡鸣寺历史可追溯至东吴的栖玄寺,时属吴国后苑之地。西晋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后被辟为廷尉署。南梁时大兴,南唐时易名净居寺,后改圆寂寺,宋朝时改为法宝寺。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御题“鸡鸣寺”,后经不断扩建,院落规模宏大。清朝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修,1983年起依明清时规模形制复建。

能仁寺最早建于南朝刘宋元嘉二年(425年),称报恩寺。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称为能仁寺。该寺历史上屡废屡兴,多次重建。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遭兵毁,数十年中, “残僧萧然败壁,风雨莫蔽,门临街喧卑,过者陋焉。”元代二次修整,明朝初年,再次遭灾,于明洪武戊辰(1388年)重建于金陵城外的城南天竺山。重建后的能仁寺,金碧辉煌,雄伟壮观,被列为明代与鸡鸣寺、栖霞寺、宏觉寺、静海寺齐名的金陵五座“次大刹”之一,成为其历史中较为兴盛的一个阶段。明代之后的能仁寺,逐渐萧条和衰落。尤其是清朝晚期,和抗战期间,能仁寺一带成为战场,两次经受战火洗礼,逐渐消失。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大报恩寺,是大报恩寺的核心建筑,高78.2米,九层八面,周长百米。塔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工程耗时近20年,使用的匠人和军工达10万人,耗资248.5万两白银。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被称为“天下第一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