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灵谷寺风景区

标签:
旅游城市历史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灵谷寺风景区位于江苏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由灵谷寺庙宇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等组成。







灵谷寺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为尊崇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题寺额为“太平兴国禅寺”。元朝被称作“蒋山寺”。明朝时朱元璋选定此处修建自己的陵墓,将原寺移到灵谷寺现址,因地处“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可谓山有灵气,谷有合水,故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灵谷寺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内有放生池、金刚殿、天王殿、无量殿(又称无梁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等殿堂,寺后有宝公塔。《金陵梵刹志》将其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






灵谷寺历史上多次损毁重建,尤其是清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争导致寺庙建筑大多被毁,虽得以重建,但规模大不如前。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原址建设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原灵谷寺则迁至东侧同治六年所建的龙神庙。四方墙壁设置了110座石碑,刻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名单。1980年,灵谷寺进行全面维修,重建山门、大雄宝殿、祖堂、客堂、志公殿、藏经楼,新建了观音宝阁、玄奘院等建筑。






灵谷寺大门为一座三拱门的门厅,正南是月牙形放生池。大门后的过雨道是无梁殿,殿前有一座五楹带顶的阵亡将士牌坊,是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而建,坊额刻“大仁大义”、“救国救民”,坊前置一对汉白玉雕成的狮子。无梁殿后是阵亡将士第一公墓,弧形墓墙后是松风阁,阁后甬道正中置宝鼎一座,上刻“名鼎垂勋”。宝鼎向北是灵谷寺的标志性建筑灵谷塔。无梁殿东有大雄宝殿、大道觉堂、观音宝阁、藏经楼、弥勒殿等建筑。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该殿宇为砖石拱券结构,东西长53.8米,面阔5间,进深3间,不用梁木,故俗称“无梁殿”。其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结构改变了中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灵谷塔建于民囯20-22年(1931~1933年),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塔高约60米,九层八面,塔外绕有走廊(云座),围以石栏杆的平台,塔内有螺旋式扶梯围转而上,每层每面有门通至塔外绕之平座,绕台可鸟瞰钟山景物。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