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江召稼楼历史文化风貌区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城市地理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浦江召稼楼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上海闵行区浦江镇,这里是上海最早垦荒种地的地区,召稼楼文化是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






浦江召稼楼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最早垦荒种地的地区。元代大德年间形成村落,兴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召稼楼也是汇流黄浦江、吴淞江的明代水利家叶宗行的故里。万历年间,明代工部右侍郞谈伦为激励父老不误农时,多产丰收,特意在朋寿园东首建造了一座钟楼。从此,每日清晨鸣钟不止,逢天气有变时即鸣钟告示。钟楼题名召稼楼,以示重农礼耕。这一带就此人勤田丰,赢得四乡好评,因此名曰“召稼楼”,为上海垦荒第一楼。



浦江召楼老街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为6.3公顷,范围东至杜行五金厂,南至召楼小学,北至沈杜公路,其特色风貌为沿姚家浜两侧区域保存了传统水乡市镇的河街格局,垂直于姚家浜河的小街保存了部分沿街传统建筑。






浦江召稼楼历史文化风貌区拥有五百年的人文历史,源于元初,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保留众多明清古建筑。古镇市河姚家浜由西稍向东北走向,老街集中市河两侧,隔河相望。素墙灰瓦,深弄曲巷,“高屋窄巷对街楼,小桥流水处人家”。其间散落着如“礼耕堂”、“五进大院”、“梅园”等清代建筑,还有“报恩桥”、“复兴桥”等遗迹。




浦江召稼楼历史文化风貌区不仅有一批较大规模的古建筑,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上海历史上具有三大文化亮点:即“上海城隍秦裕伯”、“江浦合流叶宗行”、“教民农耕垦荒楼”。这里不仅有荷花墙、骑马墙、青砖黛瓦等充满明清文化韵味的建筑,还有着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所共有的风貌特征,更重要是这里承载着厚重的海派文化和上海之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