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山公园

标签:
旅游城市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中山公园位于上海市长宁区长宁路,园内以英国式自然造园风格为主,融中国园林艺术之精华,中西合壁,风格独特,是上海原有景观风格保持最为完整的老公园。




中山公园原名兆丰公园,于1914 年为英国人兆丰在沪时建立的,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公园。全园分布着因景而异、各具特色的大小景点约120余处,其中“银门叠翠”等“中山公园十二景观”,均为特色突出并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观。中山公园在近百年的园林建设中,构成以大树、草坪、山林、水面等自然风光为特色的、中西园林文化相融合的、具有浓厚的近代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园林。




中山公园一带在鸦片战争前,均为农田、坟地,清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英租界当局以防备太平军进攻租界为名,越界强行辟筑“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时任英租界防务委员会主席的英国人霍格及其兄弟乘机以低价购买大片土地,建造乡间别墅。因霍格兄弟早期开办的公司中文名为兆丰洋行,因此,别墅也习惯上被称为“兆丰花园”。民国3年(1914年)3月初,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买下这块土地作为新建的风景公园和植物园的核心部分,公园定名为“极司非而”公园,与“兆丰公园”两个园名通用。民国33年6月改名为中山公园至今。




中山公园开园后,陆续购买邻近土地,园界逐步拓展。公园初期规划分三个区域,由林地、草地、溪流和湖组成的富有乡村风味和野趣的自然风景园;拟尽量搜集原产于中国的各种乔灌木,使之成为最大和最有趣味的中国植物标本园;包括宽广草坪、林荫大道、喷泉和雕塑、中国原产花卉园、小型动物园等的观赏游览园。由于公园扩展的特殊历史原因,土地平面呈极不规则形状,其中北部园地是原兆丰花园的一部分,南部园地是逐年购并的园地,逐年形成了以英国式园林风格为主体,辅以中国传统园林、日本式园林、植物园观赏区等多种园林风格于一体的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