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梅-五祖寺

标签:
旅游文化地理 |
分类: 宗教圣地 |
五祖寺位于湖北黄梅县五祖镇东山之上,始建于唐永徽五年,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的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法受衣钵之圣地,被御赐为“天下祖庭”。






五祖寺原名东山寺或东禅寺,弘忍大师在东山开辟道场后,广开法门,接引群品。武则天立周即位后,提倡佛教,久视元年(700年),请弘忍授法弟子神秀、玄约、慧安等赴内道场供养,并赐为国师。唐大中二年(848年),宣宗敕建五祖祖师寺院,并改赐寺额为大中东山寺,亦曰五祖寺。北宋真宗至南宋高宗期间,五祖寺精励自持,广扬佛法,大兴宝刹,修建殿宇佛塔,禅风大盛。宋景德中(1004-1007年),真宗改赐寺额为“真慧禅寺”。英宗于治平年间(1064-1067年)御书“天下祖庭”,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年)御书“天下禅林”赐给五祖寺。宋亡后,东山毁于战火。至元十九年(1282年),重兴土木。皇庆二年(1313年),奉弘忍肉身还东山,至治二年(1322年),作大殿,奉祖师,作经阁,藏经卷,梵刹佛像俨然一新,金碧辉煌。历史上五祖寺几经劫火,多次重修。元至顺二年(1331年)文宗改赐寺额曰“东山五祖寺”,简称五祖寺,沿用至今。





五祖寺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如古代宫殿建筑,为中轴线平等布局,层次分明,四大主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真身殿,依山势高低建于中轴线上。麻城殿、圣母殿、千佛殿以及方丈、禅堂、寮房、客堂、戒堂等殿宇建筑,斗拱交错。据记载,五祖寺最盛时有殿宇、庵堂和亭台、楼、阁共一千余间。



天王殿是寺院主要殿堂,坐北朝南。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9),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门上方刻有宋真宗赐封“真慧禅寺”匾额。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大中年间,该殿最后一次焚毁于清咸丰四年,仅存四面基石和大佛须弥座,1986年开始修复,历时七年竣工。毗卢殿始建于唐大中年间,因殿堂为麻城人募捐修建,又名麻城殿,1985年维修,更名毗卢殿。真身殿又名祖师殿,是供奉五祖弘忍真身的殿堂,是全寺的主体建筑,匠心独运,造型巍峨,是古寺仅存的清代砖木结构宫殿式建筑。2006年05月,五祖寺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忍(601-675),俗姓周,原蕲州府黄梅(今黄梅县濯港镇)人,七岁出家,受具足戒。弘忍被认为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门下出神秀、慧能两大弟子,分成南北两宗。北宗神秀一系不久衰落,南宗慧能一系成为禅宗主流,后发展成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合称禅门五宗。禅宗是中国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久远、对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最广泛的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