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渭源-灞陵桥

标签:
旅游地理文化杂谈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灞陵桥位于甘省渭源县城南清源河上,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的平桥,因“渭水绕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之语,得名灞陵桥,有“渭河第一桥”之称。




史料载: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清同治间重建,所建皆系平桥,“既济行人,普通车马,其利溥矣,然每遇水势陡涨,桥易于冲坠。修筑频仍。”民国八年(1919),仿兰州雷河滩“卧桥”式样设计改建。建成后的桥身拱起,宛如长虹,故有“渭水长虹”之称。其设计、建筑结构、式样、彩绘,都具有我国古典民族建筑特色。




灞陵桥南北座落,桥身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桥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纵列11组,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飞拱,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伸臂曲拱型廊桥,双坡式飞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纯木质叠梁拱桥。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茅以升在他的《桥梁史》中对灞陵桥的评价仅次于河北赵州同济桥。在新增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渭源灞陵桥和兰州黄河铁桥并列其中。2006年6月为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是渭河上游的第一座桥梁,自古以来人们称它“渭河第一桥”。其桥面由中道与双侧挂栏共3部分组成,呈踏步状通道,配有栏干扶手。桥两端各有桥台,与桥身连成一体,既为通道,也是厅间,四角斗起,脊耸兽飞,琉璃瓦顶。桥身高耸,“能客臣流,避流击,”桥上廊房每间宽3m,共13间64吊柱,由14排另柱提挂,每排4柱,两两另置,形成双侧挂栏,桥顶为飞檐挑阁式的廊房屋面造型,可遮雨雪,坚实耐用。





灞陵桥两端建有卷棚式桥头屋,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已成为渭水一大景观。历史上吸引了众多的名人雅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赞美之辞。现悬挂于桥内的“灞陵桥”三字匾额为书法家启功所书,还有蒋介石题“绾毂秦陇”匾额,孙科题“渭水长虹”石刻,于右仁题“大道之行”匾额,左宗棠书“南谷源长”,汪精卫道“关中八川,灞注于渭,渭则源自鸟鼠,昔日首阳,今之渭源……”,清代诗人杨景的“闻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源探鸟鼠关山月,窟隐蛟龙秦地秋。远举斜阳光射雁,平沙击石浪惊鸥。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长安轻荡舟”更是成了千古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