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博物馆-《中国古代货币展》
标签:
旅行历史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中国古代货币展》是辽宁博物馆常设展馆之一,主要展示陈列中国古代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中国早期货币以海贝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各国铸刀、布、圜钱等多种形式的货币。秦统一六国,统一货币制度,推广方孔圆钱,即“半两”钱,并从此成为中国钱币的主要形式,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





历史上,在北宋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经济日益活跃,促进了货币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流通领域既有铜、铁钱,又有金、银、铅质钱,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时称“交子”。清代晚期受西方影响,中国开始铸造机制币,并发行银行纸钞,货币制度逐渐发生变革。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以铜质为主,多元化的货币体系,直接影响周边国家的钱币铸造和流通。




明代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手工业出现了雇佣关系下的规模生产,大币值货币需求大增。政府推行钱钞兼行,明朝初期纸币为主,到了明代中后期,白银则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清代币制为银钱平行本位,虽以银为主,民间却仍以铜钱为主。清代晚期,外国势力进入中国,货币种类繁杂,包括传统的白银、纸币、铜钱,新式的银元、铜元、纸币,也有外国流入银元和外国在华开办银行发行的纸币。中国传统币制逐渐为新式货币取代。








中国是世界上铸造钱币最早的国家之一,至迟在春秋中晚期我国已经开始铸造钱币,在中国古代2500年的铸币发展史中,大致经历了平板范竖式浇铸、叠铸、母钱翻砂、机器锻压制造四个阶段。日本、琉球、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深受中国钱制的影响,长期铸行与中国钱币一样之方孔圆钱。唐宋以后,这些国家所铸的以年号为主的汉文钱币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大量流入中国境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