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博物馆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辽宁博物馆位于辽宁沈阳市浑南区,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于一体,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是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博物馆。
.
辽宁博物馆收藏文物近十二万件,其中珍贵文物数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分书法、绘画、丝绣、青铜、陶瓷等十余个门类,尤以晋唐宋元书画、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瓷器、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玉猪龙: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前),高15、宽10.2、厚3.8厘米,辽宁省建平县采集。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辽宁省博物馆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其最早是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伪满洲国政府设立的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初建馆舍原为位于沈阳市中心和平区十纬路、奉系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官邸,主楼为罗马式建筑,1939年改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日本投降后,1946年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馆”。1948年沈阳解放,对该馆进行整修,成立了东北博物馆,并于1949年对外开放,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共分三层展示陈列,一层用于陈列展示馆藏文物如中国古代碑志、明清玉器和明清瓷器展等,以及用于引进国内外历史、文物与艺术类等临时展览;二层陈列展示馆藏辽瓷、货币、佛教造像、玺印、铜镜以及满族民俗等;三层展示陈列“古代辽宁”,以中国通史为经,以地方历史为纬,依辽宁地区重要考古资料为据,采取重点文物专题组合的形式,以突出辽宁地方特色为宗旨。以旧石器时代的营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以及商周至秦汉以后各时期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匈奴、鲜卑、高丽、契丹、女真等诸民族的文化遗存为内容,构成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陈列体系。








饕餮纹大圆鼎:商晚期(前13世纪初—前11世纪),高86、口径61厘米,辽宁省喀左县小波汰沟出土。此鼎直耳,深腹,柱足中空,胎壁微薄,口沿下及足上端分别饰单层兽面纹,足有扉棱,耳、腹、足皆有炱痕。重达百余斤,是国内出土最大的商代圆鼎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商王畿以外最大的铜鼎。

“妇田”觚, 商代(公元前17世纪末—公元前11世纪),高22厘米,腹径6.2厘米,口径13.7厘米,底径8.3厘米。青铜礼器,喇叭口,长颈,腹部和足上有兽面纹装饰,上有铭文“妇田”。

飞鱼形水盂:辽宁省北票市水泉出土的五代(907—960年)耀州窑青瓷,高9.3、长14、宽7.4厘米。整体造型设计成龙鱼形,上颚向上翻卷,双翅高振呈飞翔状,鱼尾商桥,呈“U”字形,器内隔成前后两室,底置小圈足。白瓷胎,胎质细腻坚硬。内外施满青釉,釉色润泽晶莹、青翠欲滴,足根无釉。

青铜虎子:北燕(409—436年),长38厘米,辽宁省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虎子为古代溺器,一般都作伏虎状,常见于东汉晚期至三国两晋时期的江南地区墓葬中,北方较少见,且多是瓷器。此器则为铜铸,造型虽四足伏地,而形态威猛,周身除铸出花纹外,在颈、背、胸、尾又用细线刻划毛、须等,于雄浑中表现细致,为难得的佳作。

卤簿钟:北宋(公元960—1127年),铸于宋徽宗宣和时期。通高184、钮高47、口径81厘米。钟形体正圆,呈桶形。钟身由弦纹分隔成六层:第一层为钟顶,呈半球形,上铸双龙钟钮;第二、三、四层凸铸“卤簿仪仗”与“宫卫”纹饰,皆宋代服制,分别是“车辂”、“旗仗”和“宫卫”三个部分;第五层为山林、树木、屋宇、人物;第六层为海水、仙人、蛟龙。口部有“右街僧官(押)宛平县仰山院官(押)”阴刻文字1行13字,并有清代加刻“大清乾隆年造成”六字款。

勾云形玉佩: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前),长22.5、宽11.5、厚0.5厘米,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第16地点出土。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之一,一般都出土于中心大墓。青绿色玉,中心透雕,呈卷云纹,四边卷角,佩的正面磨出与纹饰相应走向的线沟槽,背面钻有四鼻孔。勾云形玉佩造型各异,抽象、幻化而神秘,其形状似鸟非兽,令人产生无限暇想.勾云形玉佩的基本形态源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简化玫瑰花卉纹的卷勾,可称为“玉雕玫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