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

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宋初期,东京(开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活跃的世俗文艺给年画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中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年画也由此转向刻版印刷,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至北宋末期,金兵入侵,京都沦陷,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城外45里处的朱仙镇。
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木版年画行业的有300余家。清末,朱仙镇河道阻塞,木版年画日趋萧条。民国初期至抗战前夕,朱仙镇木版年画业复兴并陆续迁往开封,掀起木版年画繁荣的第三次高潮。




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经历代艺人之手融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崇神意识,反映了人们希冀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和睦如意、平安吉祥、六畜兴旺等美好的生活愿望,以及扶正驱邪、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有别于历代宫廷画温文尔雅的格调,其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于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




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研磨,所得颜料色彩十分纯净,用以制作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工艺上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及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点:整个画面饱满、紧凑、严密,基本不留空白,能做到主次分明,主体突出,不繁琐,表现出匀实对称图案的装饰味道。画面上还采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使每件事物都能清楚地表现主体并为主体服务。




朱仙镇年画非常注意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多用青、黄、红三原色,崇尚使用暖色,如丹红、木红、桃红、槐黄、桔黄等,显得热烈奔放,将世俗生活中的色彩融于神祗崇拜的宗教色彩模式之中。如“镇宅钟馗”红冠绿袍;“灶马”中的灶爷为红袍,灶奶为绿袍;“关爷”为红脸绿袍等。鲁迅先生曾多次称赞朱仙镇木版年画为“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中原木刻年画的独有特色”,精准地总结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