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川沙中市街历史文化风貌区

标签:
旅游历史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川沙中市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镇老城厢东部,初名八团镇,是一个因海盐业而兴的古城镇,具有450多年的筑城历史。





川沙古镇(八团镇)早在唐天宝年间(742-756年),便有居民在此繁衍生息。明初,上海有七大盐场,八团镇独占三强。这一带沿海滩地,因地域宽广、水位深远,历史上曾是著名的货运港口,当时货船可以直达八团镇老护塘。八团镇因盐而兴、因商而聚、因纺而盛,逐渐崛起,至明代万历年间,“生聚日繁,人文渐盛,巍然为滨海巨镇”。





川沙古镇(八团镇)在古代是江南沿海抗御倭寇的前哨,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为防倭患,朝廷在八团镇筑堡,因其所处川沙洼以西,取名川沙堡。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朝廷在川沙堡修筑城墙,同时开挖护城河,筑川沙城。据载,“城周围四里,高二丈八尺,阔三丈有余。门四,堞楼如之,东门名镇海,西门名太平,南门名迎瑞,北门名拱极,月城四,雉堞三百七十二垛,炮台十二座,吊桥四,濠阔一十二丈,深一丈五尺”。仰德祠碑记载:“城成,而倭舶东西海中者,不敢复措意。” 文徵明撰新建五城记谓:“凡厥庶民,昔也朝夕悄悄不能自保,今则怗然恃以无恐矣。”





川沙筑城后,历代都有修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松江董漕同知,为海防清军同知,移驻川沙城。嘉庆十五年(1810年)置川沙抚民厅。辛亥革命后改称川沙县,设置川沙县公署,民国16年(1927年)改为县政府,直属江苏省。1958年,川沙县划归上海市管辖。1992并入浦东新区范围。





川沙古镇西抵北市街,南到城厢小学,北到北城壕路,东至城河以东30米。内有保存有上海地区少见的古城墙遗址、百年书院、古建筑“内史第”、天主教堂等历史文物遗迹,沿街保留着众多民国时期的建筑,多处宅邸中西合璧,甚为考究,充分再现了古镇当年的历史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