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公园(静安寺)

标签:
旅游城市文化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静安公园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园内浓荫蔽日,绿草如茵,是一处敞开式都市公园。
静安公园所在区域原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租界工部局建成的静安寺公墓,俗称“外国坟山”,1953年由政府出资将公墓改建成公园,并于1998年进行大规模改建。改建后的公园占地33600平方米,具有现代园林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静安公园内植物多达300余品种,初建时保留了公墓内原有的大树,包括悬铃木、银杏、罗汉松等,郁郁葱葱,四周植有浓密的珊瑚树、夹竹桃、香樟、水杉等,沿街透墙种植腊梅、牡丹、丁香、紫荆、木瓜海棠、茶花、黄杨球等花树丛,间以云杉、白皮松、广玉兰、香樟等常绿乔木,高低错落,各自成景。此外,园内还借助大水池种植有茶花、睡莲、水葱、大王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





静安公园布局呈凸字形,公园北大门的林荫大道长约百米,32株浓荫蔽日的悬铃木下,座椅成排,场地宽广。大道两侧布置基本对称,以草坪为主,中间矗立着三座太湖石峰,高低错落,玲珑多姿。东草坪西北部有一座墓室改建而成的白色大理石亭,雕刻精细,结构别致。园内立有两处雕塑,分别为“蔡元培塑像”和名为“我的老师”尊师重教纪念碑,其中,蔡元培塑像用青铜浇铸而成,高3.5米(连座),重1.5吨,于1988年1月11日落成。“我的老师”塑像用汉白玉雕刻而成,于1986年9月10日落成,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揭幕。


静安公园及所在周边区域内,元朝寺僧寿宁所辑《静安八咏集》记载有八处名胜古迹,分别是“沪渎垒、芦子渡、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绿云洞、涌泉、虾子潭”,被定名为“静安八景”。静安公园改建时,以八景为主景,运用参差自然、曲径通幽、藏露互补、遮隔景深等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手法,以历史为素材,把古静安八景的特征、意境进行提炼、浓缩、组合,以“芥子纳须弥”的手法,将古八景融汇在2300平方米的园中。园名系当代书法家周慧所书,高大的“沪渎垒”城墙上嵌有八块沪上书法名家所书的古人咏静安八景的诗文碑刻。





静安公园地处静安寺对面,静安寺又称静安古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国孙吴赤乌十年(247年),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院从吴淞江畔迁入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早于上海建城。静安寺总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为仿明代以前的建筑风格,其典型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整个庙宇呈前寺后塔的格局,由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主要建筑构成,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