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富林古文化遗址
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位于上海松江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遗址。遗址遗存中除具有崧泽、良渚文化特征,还具有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被独立命名为“广富林文化”。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The Guangfulin site of ancient culture)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广富林路以北、银泽路以南、沈泾塘以东、油敦港以西,广富林村及北部一带。是于1959年当地农民开掘河道时被发现,之后数年里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将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遗存,命名为广富林文化。2013年5月,广富林古文化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首次考古发掘是1961年9月,当时将遗址归类于早于马桥遗址、略晚于崧泽文化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1999年第二次发掘,发现大型汉代建筑构件,以及一件呈屏风状的竹木框苇编物(又疑是汉代宫殿建筑中的灵柩)。2001第三次发掘,除继续发现良渚文化遗存外,还出土了一批不同于良渚文化特征的新器物,取其文化特征的内在属性,定名为“广富林文化”。第四次考古发掘时间是2008年3-7月,发掘面积六千平方米,首次在上海地区发现了春秋早期的鼎制青铜礼器残件,同时,又发现了八座广富林文化墓葬,取得了丰硕成果。





广富林文化遗址第四次发掘发现了8座墓葬,填补了广富林文化之前未发现墓葬的空白。北部湖边发现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以原始村落形式存在,还有大批陶器、植物、梅花鹿角、猪等动物遗存,以及稻壳和稻米,据此可知,上海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此外,还发现东周、汉代及宋元时期大量遗存,如东周时期的水井、龟甲、青铜鼎残件、青铜削、原始瓷器等。我国自古有“因井为市”之说,东周水井的发现,印证了广富林在当时已经形成市井。青铜鼎残器的发现也尤为重要,因青铜礼器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广富林东周时期重要遗物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地在东周时期曾经是吴国东境的一处有相当等级和规模的聚落,这里曾经居住着东周时期的贵族阶层。




广富林文化的发现,首先是增补了上海古文化文明的组成系列,为环太湖地区增添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其次发现了从黄河流域来此居住的移民,这是考古中发现的上海地区首支移民,这对于主体为移民的上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再次是初步发现这里在周代已有城镇聚落,这为研究上海城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最后是发现了别具特点的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的原始社会房址。2006年,考古学者们认可了广富林4000年前的文化遗存为“广富林文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