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霞浦-赤岸古村

标签:
旅游古迹 |
分类: 海岸、海岛(中国海疆) |
霞浦赤岸村位于福建霞浦县城东北,因其海岸山石呈赤红色而得名,近些年来,因确认为当年日本高僧空海和尚入唐登陆之地,名声鹊起。

.

.

.

.
.
霞浦赤岸村在历史上曾为闽东重要海港之一,宋、元、明时期又称作“金台港”,为天然避风良港,据载,当时“南北海船皆萃于此”,人来货往颇为繁盛。《福宁府志》称其“阻山带海,夷船乘风,一帆数点,烟峦缥缈之间,瞬息及岸,洵灜濡重镇,闽浙门户”。
.

.

.

.

.
霞浦赤岸村因传说出过“十八学士”而在周边地区遐迩闻名。唐代时赤岸属长溪县,继“开闽进士”薛令之(与李白同朝为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既是根据其口述而作)之后,又出了“闽中之全材”林嵩,由唐僖宗赐改其乡里为“劝儒乡擢秀里”。唐宋元时期,也是名人辈出,其中进士49 人,其中不乏佼佼者。

.
.

.

.

.
霞浦赤岸村诞生的宋代王伯大是霞浦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历史人物之一,当年官至资政殿学士、参知政事,其几经官场沉浮,晚年回归故里,在赤岸筑“留耕堂”,并挥笔写下了《留余铭》(又称《四留铭》),赤岸村也因此成为“留余”文化的起源地。
在河南郑州市巩义,有一纵跨历史,兴盛13代400余年,至今繁盛而不衰的康家庄园,其主客厅悬挂“留余匾”,上刻有《留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警示子孙后代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王伯大的“留余”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的中庸之道,还融合了佛家“无执”和“不忍”的禅意,表达了道家“不争”和“无为”的老庄思想。“留余”融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赤岸这个小村落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

.

.

(此三张为网络图片)
.
.
霞浦赤岸村因当年空海和尚遇海难在此登陆,而被日本真言宗佛教徒称作是“空海遇难获救的圣地”、“空海开运出世的圣地”、“空海信徒报恩谢德的圣地”等,并建有空海纪念堂。
空海和尚俗姓佐伯,赞歧国(现日本香川县)人,自幼修习中国文学,喜欢佛教。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32岁的空海跟随日本第十七次谴唐使船,去往长安。途中遭遇台风,在海上漂流34天,到达赤岸获救。到达长安后,空海在青龙寺拜慧果和尚为师,后者将整套密教宗义倾囊相授。空海大量地吸收了唐朝先进的文化,在文学、书法、教育、科技等方面多有建树。空海学成回归日本,在高野山创立真言宗。除此之外,空海还研究中国文字,参照汉字中草书的形式,创造平假名,统一了日本文字。故有人谐称空海大师的生平成就,总结起来就是“真、假”二字,真就是真言宗,假就是“平假名”。
如今的真言宗在日本已有47个支派,高野山、智山、丰山、成田山、善通寺等派较为出名,并拥有上千万信徒,以及4000多处寺庙,是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长期以来,日本学者和真言宗信徒一直在寻找空海入唐的轨迹。直到1984年,在中国学者的帮助下,才正式确定位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海边的赤岸村是当年空海大师入唐求法的第一个登陆点。
空海前往唐都长安寻求神圣佛法,犹如《西游记》中的唐僧赴西天取经,历经艰难,契而不舍,终得正果。还原其大致路线为:日本-霞浦赤岸村-福州马尾港-南平(经闽江)-建瓯-浦城-廿八都镇(经仙霞古道)-江山-衢州-杭州(经运河)-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开封-郑州-洛阳-(经函谷关)-长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