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 八里桥(永通桥) 京杭大运河系列217

标签:
旅游地理 |
分类: 中国大运河 |
八里桥位于北京通州,原名永通桥,为花岗岩石砌三券拱桥,是典型的直拱桥,因东距通州八华里而俗称为八里桥。

.
.

.

.
八里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北走向,横跨通惠河,全长50米,宽16米。通惠河是京城主要漕运通道,因而八里桥中间大券如虹,高有8.5米,宽6.7米,可通舟楫,为八里桥赢得“八里桥,不落桅”的美誉。其两侧小券对称,仅高3.5米,呈错落之势。桥墩呈船形,前端有分水尖,尖上安装三角形铁桩,在桥墩和桥拱水位线的位置加固了一圈腰铁,用此预防春天解冻时冰块的撞击或夏天时洪水、过往船只的碰撞。桥上的每块石头之间嵌铁相连,十分坚固。

.

.
.

.
八里桥南北桥面两侧有32副石栏板,板面上的雕刻刀法流畅,粗犷有力。栏板上有望柱33对,每个望柱上雕有石狮。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对戗兽,长鬣密麟,昂首挺胸。护坡石上卧伏着四只镇水兽,扭颈倾头,怒视碧波。桥南往东200米处,立有清雍正御制石道碑一座。昔日的通州八景之一的长桥映月,就是指此处。

.

.

.

.
八里桥中心石即为桥面的中轴线,桥面平直,主要供骡马大车运输货物之用。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修京通柏油路时,将桥两端垫土,降低了石桥的坡度。解放后,桥面铺上沥青。后来,为保护古桥的历史风貌,减少洪水对桥的冲击,在桥南北两端开道引河,各建三洞水泥桥一座,用来泄洪分流,桥间以水泥构成分水泊岸。

.

.

.

.
八里桥是历史上拱卫京师的三座古桥之一(另二座为京西南的卢沟桥和京北昌平的朝宗桥),是东至山海关、南至天津陆路交通的咽喉,历史上该地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中外战争,第一次为咸丰十年(1860)英法侵略军攻陷天津,清政府为保卫北京,进行的八里桥战役。第二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在此与侵略者的战斗。值得一提的是,八里桥战役以清军失败而告终,次日,咸丰皇帝从圆明园逃往热河避暑山庄。之后,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后焚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