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运河 天津独流减河 京杭大运河系列183
标签:
旅游地理 |
分类: 中国大运河 |
独流减河位于海河干流南系平原,是行径于天津市境内的、海河流域的一条人工河道,与海河干流平行走向,因源于独流镇而得名。
.

.

.

.
.
独流减河始于独流减河进洪闸(西青区第六埠村,与大清河交汇处),枢纽建筑物主要包括进洪旧闸、进洪新闸、低水闸。跨静海、西青、大港、津南、塘沽5个区县,至独流减河防潮闸入海,全长68.8公里。其建成,使大清河、子牙河下泄洪水可直流入海。独流减河自1953年建成以后,当年分洪就发挥了作用,之后60多年经历了6次大和特大洪水的考验,为保卫天津市城区和津浦铁路以及大清河、子牙河中、下游地区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巨大作用。
.
.
.

.
.
独流减河所处一带正是所谓九河下梢,地势低洼,沼泽密布,土地肥沃,洪水泛滥频繁。据传从大禹时代开始,这里水害治理就一直进行,但却从未能根治。清代雍正时期,有提议在独流镇开挖入海减河。民国六年,海河流域发生大洪水,位于海河干流两岸的各国租界几乎全部被淹,外商提出治理水害的要求和建议。1925-1935年,华北水利委员会制定了独流减河与入海工程计划。但由于之后“七•七”事变爆发,计划未能实施。1939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南运河多处决口,天津市大都被淹。当时的日伪政权为保护其在津利益,采纳华北水利委员会制定的独流减河入海规划。1941年筹建,1942年减河开工,1944年春全线停工。日本投降后,华北水利委员会于1947年重订独流入海减河计划,但因内战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独流减河治理列为华北地区主要防洪工程之一。1951-1952年10月完成《独流减河技术设计》,同月开工,1953年7月底完成。1966-1969年,进行了减河的扩建和开辟入海通道工程,彻底打通了独流减河直接入海的通道。
.

.

.

.
.

.
独流减河因右岸的历史名镇独流镇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载:“旧《志》云:黄御河支流。自兴济县北流,经县境,又北流,入于易水,谓之独流水”。《九域志》云:“乾宁军北百二十里,有独流口。五代周显德六年,亲征契丹,自乾宁军御龙舟而北,至独流口,溯流西至益津关。是也。宋熙宁九年,高阳关言:信安、乾宁塘泺,因独流决口不收,至今干涸,命有司相视。元丰四年,河决澶州小吴口,北流入御河,合西山诸水,至清州独流寨三叉口入海。旧时河流甚盛,其后黄、御分流,遂至浅塞。” 宋代曾在这里设独流东寨、独流北寨,是宋代防御辽军入侵主要寨口。明永乐年间移民至此,渐成集镇。该镇地处水陆交通要冲,地理环境优越,因漕运繁荣。

.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