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运河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 京杭大运河系列161

标签:
旅游城市 |
分类: 中国大运河 |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最早开凿于三国时期,为曹魏“平虏渠”,隋代在此基础上进行疏浚,时称为御河或卫河。明永乐年间重开会通河,河运大兴。清代以后,成为南运河的一部分。

.

.
.
.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南起吴桥第六屯,北至青县李又屯村,流经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州市区、沧县、青县,全长215公里,是大运河流经所有城市中里程最长的一段。其之所以能入选申遗点、段,主要是因为该段运河历史上基本没有改造,保持了最原始的风貌。另一方面是河道在此弯道最多,明显的大弯就达30多个。自古有“三弯顶一闸”之说,这些弯道减缓了水流,保护了航船的平稳,减少了堤坝的受力。沧州东光县连镇的谢家坝,人称“糯米大坝”,坝体长235米,厚3.6米,高5米,采用了糯米浆拌灰土这一中国建筑中古老的工艺。

.

.

.

.
据考古调查,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两岸现存遗址、墓葬以及古建筑均为大运河开凿后形成并存在的,这说明沧州的古代繁荣是在大运河开凿后开始的,现今的沧州城,就是因运河迁移而来。古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沧州城自宋代最为繁盛的旧州城(今旧州镇),至明迁至“幞头城”(现沧州城),一方面是因旧城遭战乱破坏,主要原因还在于大运河的繁荣,交通便利,物资丰富,使一个新的城市迅速崛起。
.
.
.

.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魏为北征乌桓开凿平虏渠,上起滹沱河,下入泒水(今天津独流附近)。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杨广诏谕“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的基础河段由此形成。以此,沧州成为南北往来的要冲、水旱两路的咽喉,两岸商贾云集。元末明初,旧城衰败,运河西岸的长芦镇依靠南北漕运,逐渐成为新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五月,沧州徙于长芦”。长芦初为土筑之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奏允创建砖城”,公元1461年动工,次年就初具规模,这便是今天的沧州城。漕运的繁忙和南北物资的融汇给沧州带来了巨大繁荣,百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有诗为证:“沧州城,城何高,城上楼橹城下壕……但见运河绕郭流滔滔,高桅大舵长短篙,自南而北连千艘。”“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

.

.

.

.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京杭大运河的地位和影响力开始下降。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仍然保持了一定的航运规模。据记载,在上世纪50年代,仍可沿运河从天津发船经沧州直达河南新乡。至70年代,南运河因水资源枯竭而丧失航运能力,沧州段也结束了通航历史,只保留了作为南水北调、引黄入津的功能。目前,沧州市在南外环建起了橡胶坝,在市区北端关上了闸,如此,京杭大运河沧州段被设计改造成一段运河观光走廊, 成为城市观光河道景观。

.

.

.
